1959年,胡适在海外读到了《毛泽东诗词十九首》,他下了一句评语:“真的有点肉麻

熹然说历史 2025-01-24 22:04:58

1959年,胡适在海外读到了《毛泽东诗词十九首》,他下了一句评语:“真的有点肉麻”,“全国文人大捧的‘蝶恋花’词,没有一句通的。” 1959年3月,身在海外的胡适读到了一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这本诗集让他颇有感慨,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评价。胡适认为这些诗词"真的有点肉麻",尤其是备受推崇的《蝶恋花》词,在他看来"没有一句通的"。 胡适对《蝶恋花》的质疑主要在于押韵。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他特意请教了语言学家赵元任。赵元任仔细研读后也认为,这首词的押韵确实存在问题,即使从湖南方言的角度来看,也很难说是押韵的。 胡适对毛泽东的诗词为何会有如此负面的评价?这其中有他长期以来对毛泽东的偏见。早在毛泽东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的时候,胡适就对这个出身贫寒的青年不太友善。毛泽东曾在胡适的课堂上提问,却遭到了胡适的拒绝,理由是他不是注册学生。 两人的阶级差距也让胡适对毛泽东有一种优越感。当时胡适在北大的月薪是300大洋,而毛泽东只有8元。这种悬殊的收入差距,就像今天月薪20万的人看不起月薪5000的人一样。胡适大概万万没想到,这个出身卑微的图书管理员,有朝一日会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 胡适对毛泽东的《蝶恋花》评价很低,其实是因为他看到的版本有问题。正版的《毛泽东诗词十九首》中,毛泽东特意为这首词写了注释,解释了押韵的情况:"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但胡适拿到的是盗版诗集,没有看到这个重要的解释。 毛泽东在注释中明确表示,他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才选择保留原来的韵脚,而不是刻意去押韵。在毛泽东看来,诗词最重要的是抒发情感,表达志向,押韵只是一种形式,不能限制内容的表达。 事实上,《蝶恋花·答李淑一》在艺术表现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正如南宋诗论家严羽所说,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入神",言有尽而意无穷。毛泽东这首词意境深远,想象力丰富,已经超越了格律的束缚,体现出诗歌创作的真谛。 从这个角度看,胡适对《蝶恋花》的批评未免有些肤浅。他只看到了表面的押韵问题,却没有领悟到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成就。这也反映出胡适在诗歌鉴赏方面的局限性。他过于拘泥于格律形式,没能真正理解诗歌创作的本质。 胡适对毛泽东诗词的批评,反映出他自身在文学创作和鉴赏方面的局限。作为一个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胡适的诗词创作水平其实并不出众。他写过一些诗词,如《蝴蝶》和《希望》,但这些作品在艺术表现上都比较平庸,难以与毛泽东的诗词相提并论。 胡适之所以对毛泽东的诗词吹毛求疵,可能也是因为他没有真正领悟到中国诗歌的精髓。在中国诗歌传统中,格律和声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诗歌的内在精神和情感表达。古代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常常不拘泥于格律,而是自由抒发内心的情感。 相比之下,胡适似乎过于看重诗歌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表达。他用格律的标准来评判毛泽东的诗词,显然是一种片面的看法。这种狭隘的思维方式,让他无法真正欣赏和理解毛泽东诗词的艺术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胡适虽然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但在文学创作和鉴赏方面,他的眼光和胸襟还有所欠缺。他对毛泽东诗词的批评,更多地反映了他自己的局限,而不是毛泽东诗词的问题。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应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能够欣赏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而不是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标准。

0 阅读:65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