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顶铜尊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被它奇特的造型所吸引,

熹然说历史 2025-01-24 22:04:57

1975年,一顶铜尊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被它奇特的造型所吸引,伸手在内部摸了下,意外发现里面刻着一篇铭文,而里面出现的四个大字,瞬间让无人问津的铜尊成了国宝级文物。 1975年春天,中日两国为了庆祝建交,决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文物展。这可是头一回,中国要把一批国宝级的文物送到日本展出。 国家文物局挑选了100件珍贵文物,个个都是精品。其中有一尊造型奇特的青铜器,通体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看上去气派非凡。 这尊青铜器原本有个名字,叫"饕餮纹铜尊"。它原本安安静静地待在宝鸡博物馆里,也不是什么有名的宝贝。可就是这么一件默默无闻的家伙,竟然被选中要去日本"镀金"了。 眼瞅着就要装箱启程了,文物局的专家马承源突然眼前一亮。他觉得这青铜尊的造型有点不一般,不像是普通的器皿。凭着多年的经验,他有种预感:这尊里头说不定藏着什么秘密。 马老先生二话没说,直接伸手到铜尊里一摸。你别说,还真让他摸到了一些凹凸不平的痕迹。再一瞧,竟然是密密麻麻的铭文! 这可不得了。考古界有句话叫"有文字的东西,才算国宝级文物"。一听说铜尊里头刻着铭文,大伙立马来了精神。 经过仔细的清理和研究,学者们从这尊青铜器里一共发现了122个字。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说周朝的一位贵族名叫"何",奉周王之命铸造了这件礼器。更惊人的是,铭文里出现了"中国"这个词。要知道,这可是头一回在文物上发现"中国"的称呼。 从此,"饕餮纹铜尊"有了个新名字,叫作"何尊"。它也一下子从默默无闻的文物,摇身一变,成了国宝级的大明星。 何尊上的铭文,可不是一般的文字。这短短122个字,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堪称周朝的"门户网站"。 铭文证实了周武王灭商之后,就有了在中原建都的想法。这个中原指的就是今天的洛阳一带,周朝的心脏地带。 何尊上明确记载了制作年份,是周成王五年。这一点对历史学家来说特别宝贵。因为周朝建国之初,周公曾经代替年幼的成王执政。但周公到底摄政了几年,历来有争议。何尊为解开这个谜团提供了关键线索。 何尊还证实了另一件大事:周成王迁都洛邑。洛邑就是后来的洛阳,从此成为周朝的政治中心。这件事虽然史书上有记载,但一直缺乏实物佐证。现在,何尊的出现堵上了历史的空白。 最引人瞩目的,还是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二字。这是"中国"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第一次出现在文字记录里。可以说,何尊上的"中国",标志着中华文明开始走向成熟,中华民族开始形成国家的雏形。 何尊的铭文就像一部微型的"周朝史"。它澄清了武王灭商的时间,记录了周公摄政的年份,见证了成王迁都的壮举,更留下了"中国"概念的最初印记。何尊不愧为国宝,它连接了过去和现在,讲述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何尊铭文中的"中国",指的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这个概念和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还不太一样。 在古代,"中国"的含义比较狭窄,专指王朝的中央区域,也就是天子和朝廷所在的地方。其他地方被视为"四方"或"蛮夷"之地。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对外文书里,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比如明朝的奏折和清朝的条约,都用"中国"来指代自己的疆域。 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清朝。他把新成立的"中华民国"简称为"中国",从此"中国"这个名字被正式确定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称呼沿用至今。这个古老的名字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无论是遥远的古代,还是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两个字始终凝聚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从最早刻在何尊上的"宅兹中国",到今天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名称,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 何尊的发现,揭开了"中国"这个词的神秘面纱。从一件青铜器的铭文,我们得以一窥"中国"概念的源起和流变。 铭文中的"中国",是周朝人心目中天下的中心。而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舞台上一支力量无穷的交响乐章。从周朝到当代,"中国"两个字跨越了数千年的时光,连接起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