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国民党中将周福成的女儿劝他起义,周福成不但不为所动,还拔出枪来要枪毙自己的女儿。
1949年秋,河南伏牛山深处,枪声渐稀,硝烟弥漫的山谷中,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岳子荣,紧握着手中的钢枪,思绪飘向了遥远的东北,几个月前,他还身处国共内战的旋涡中心,目睹了曾经的“全美械”53军的最终命运。
作为原53军130师的一名士兵,他见证了这支部队从抗战的辉煌到内战的覆灭,再到最终的起义,个中滋味,唯有自知,53军,这支从东北走出的部队,抗战时期曾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
1945年抗战胜利后,53军奉命南下越南接受日军投降,驻扎河内、老街等地,越南的短暂驻扎并未让53军官兵享受太久和平,内战的阴军迅速笼罩中国大地。
1946年3月,53军从越南撤回,几经辗转,最终踏上了返回东北的征程,阔别十七年的黑土地,让这些老兵们激动不已,衣锦还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等待他们的并非想象中的荣光,而是国共内战的残酷现实。
回东北后,53军被蒋介石改编,换装美式装备,成为蒋介石倚重的“全美械”部队之一,53军原本是东北军,这让它在蒋介石眼中一直有点不靠谱,所以它是13支全美械军里唯一不是纯种的好军队。
周福成,53军的军长,原本是东北军出身,但因为和陈诚是校友,还受到蒋介石的青睐,最终坐上了这支部队的头把交椅,蒋介石的空头支票,让周福成一度利令智昏,在东北的派系斗争中左右摇摆。
最初,53军主要负责北宁铁路的护路任务,与美军共同驻扎,并未直接卷入大规模的战斗,与美军的合作,让53军官兵们见识了另一种军事体系,也让他们对未来更加迷茫,国共内战的局势日益紧张,53军的命运也逐渐走向了未知的深渊。
1948年秋,辽沈战役打响,53军130师在锦州战役中遭到重创,损失惨重,部队被打散,这次惨败,不仅重创了53军的士气,也让周福成开始对国民党的未来产生怀疑,曾经的豪言壮语,在现实面前显得太无力了。
随着辽沈战役向前发展,东北大地逐渐摆脱了敌人的控制,沈阳却成了被孤立的城池,周福成是第八兵团的司令,他主要负责守护沈阳,卫立煌一走,周福成就野心勃勃,自称“剿总”头儿,但就是管不住局面。
特别是那些直接听命于中央的部队,对周福成的指令并不买账,53军吃了败仗,军里头开始出现意见不合,周福成在会上喊话,要誓死保卫沈阳,静候蒋介石的增援到来。
但53军副军长赵国屏、130师师长王理寰等将领则明确表示反对继续作战,认为这只会徒增伤亡,这次会议气氛不对,感觉53军内部有分歧,周福成的女儿周长秀刚从北平赶到沈阳,想说服爸爸一起起来反抗。
父女俩上演了一出戏剧性的矛盾戏码,周长秀跟父亲说,得讲道理也得多情,求他帮忙保护沈阳的百姓,别让他们受战争的苦,赶紧做对的决定,然而,周福成仍然对蒋介石抱有幻想,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甚至一度拔枪相向,展现了他在个人情感和政治选择上的矛盾与挣扎。
周福成的固执使得53军最终分崩离析,赵国屏、王理寰等几位将领悄悄和解放军取得联系,商量起了兵变的事,就连周福成派去130师制衡王理寰的连襟夏时,也加入了起义的队伍,得知消息后,周福成彻底失去了对53军的控制,只能躲进银行大楼,等待命运的最终审判。
1948年11月1日,沈阳解放,赵国屏、王理寰等人率领53军起义,其他国民党军队也纷纷放下武器投降,沈阳战役中,只有戴朴师长带领的青年军207师坚守阵地,是唯一顽强抵抗的部队。
炮兵团长把18门大炮擦得亮晶晶,主动上交给了解放军,这事儿看样子标志着国民党军队的大溃败,解放军把那栋周福成躲藏的银行大楼围了个水泄不通,最后周福成选择了向解放军投降。
见到解放军师长张吉诚,他只能淡淡地说了声“你们辛苦了”,周福成接受改造了,而53军的战友们加入解放军,开始了新的生活,不同的选择,注定了不同的命运。
沈阳的解放意味着国军在东北的势力已经完全消失,53军的起义,也是东北军系在历史洪流中做出的最终选择,岳子荣加入了解放军,参与了解放战争和剿匪,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个人的命运,与53军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下无数小人物的抉择与命运,从岳子荣到周福成,从抗战英雄到阶下囚,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