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上将韩复榘被枪决后,他的妻子带着孩子颠沛流离,国民党战败后她带着孩子选择留在了大陆,而后她写信向国家申请要回自家的房子,得到的答复让她感动不已。 韩复榘出生在山东诸城一个贫寒家庭,少年时代他靠勤工俭学考入黄埔军校。从军校毕业后,韩复榘跟随冯玉祥在北伐战争中崭露头角,逐步成长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将领。就在大家都以为他前程似锦的时候,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大玩笑。 那是1930年的中原大战。韩复榘本来是冯玉祥的心腹大将,却在关键时刻倒戈向了蒋介石。这让冯玉祥伤透了心。蒋介石对他的反戈相向却是喜不自胜,一路提拔重用,不久就让他当上了山东省主席,成了名副其实的山东一把手。 权力和地位虽然到手了,韩复榘的人生低谷却也悄悄来临。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寇的铁蹄踏进了山东。军事压力之下,韩复榘左右为难,举棋不定。当蒋介石急电催他固守时,他却认为已无力回天,下令部队撤退,把重镇济南拱手让给了日军。 济南沦陷的消息传回大后方,可把蒋介石气坏了。"战事紧急关头,韩复榘擅离职守!"带着怒火,他下令撤销韩复榘一切职务,并派人将其秘密逮捕押回。 韩复榘回到大后方之后,被关押审查。1月19日,一纸简短的军事法庭判决书宣布,韩复榘犯有"不执行军事命令罪",处以死刑。随即押赴刑场,举行公审。枪声响起的那一刻,这位山东王的传奇人生就此戛然而止。 韩复榘倒下了,他的家人却不得不继续背负着生活的重担。韩复榘一共有三房妻妾五个儿女,这其中地位最高的当属他的原配夫人高艺珍。高艺珍出身于三原的教育世家,韩复榘还没当上省主席的时候就已经嫁给了他。 丈夫被枪决的消息传来,高艺珍几乎崩溃,但她看着年幼的儿女,还是咬牙撑了下去。一边料理丈夫的后事,一边安排家人逃难。当时全国上下都在抗战,韩家人也不得不卷入这场动荡之中,开始了漂泊流亡的生活。 他们一路颠沛流离,先是从山东逃到了西安,后来又辗转到了上海、香港。一家人东躲西藏,居无定所。作为长辈,高艺珍尽管身心俱疲,却从未放弃对子女的教导和鼓励。 那段时间,韩家的长子韩嗣燮本就有些精神疾患,父亲被杀对他打击很大,病情愈发严重。高艺珍四处求医问药,但收效甚微。后来实在无力照顾,只得将他送进了精神病院。 接二连三的不幸还没完,韩复榘的三姨太李玉卿突然提出要带着儿子韩嗣蟥离开。作为填房进门的小妾,她觉得既然正房已死,自己也该带着孩子各谋出路了。高艺珍死活不同意,两人闹到了法院。最后法院判决,四子韩嗣蟥要归高艺珍抚养,李玉卿净身出户。 高艺珍一手支撑起这个家,一边逃难,一边抚养孩子。为了不连累孩子们,她改了姓,隐瞒身份,不想再跟韩复榘扯上关系。可即便如此,战争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依然夺走了她大儿子的生命。 次子韩嗣燠从小聪明好学,他看到母亲和弟弟妹妹们的艰难处境,早早就树立了报国的志向。在逃难途中,他把名字改成了韩子华,考入黄埔军校,刻苦学习,努力上进,争取早日成才,以光宗耀祖。 儿行千里母担忧。高艺珍时常挂念远在军校的儿子。每当夜深人静,她总要点上一盏灯,在昏黄的灯光下给儿子写信,叮嘱他要好好照顾自己,努力学习本领,将来报效国家。 1949年,中华大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许多人看到了新的希望。但对高艺珍来说,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是追随国民党去台湾,还是留在大陆? 高艺珍最终决定带着孩子们留了下来。一方面,大儿子韩嗣燮还在大陆的精神病院里;另一方面,她觉得国民党对韩复榘不仁不义,自己又何必跟他们走?何况,韩家祖祖辈辈都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割舍不断的乡土情结。 高艺珍和孩子们开始了在新中国的新生活。但困难和阻碍并没有消失。韩家在北京有房产,那是韩复榘当年做省主席时置办的。他们本想搬过去住,却被告知房子已经被充公了。 高艺珍没有气馁,她给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写了一封信。信中,她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恳请能够归还韩家在北京的房产。令她感动的是,刘少奇很快就作出了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尊重历史,照顾韩复榘将军后人的生活,并很快就将房子还给了他们。 不仅如此,有关方面还专门安排人力物力,将韩复榘的墓从鸡公山迁到了北京。高艺珍终于能就近祭拜自己的亡夫了。看着墓碑上"民国陆军上将韩复榘之墓"的字样,她热泪盈眶。新政府没有因为韩复榘是国民党将领就歧视他的后人,而是以宽广的胸怀对待这段历史,这让高艺珍倍感欣慰。 更令高艺珍欣慰的,是她的儿女们在新中国的新生活。从小被她寄予厚望的次子韩子华,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杀敌,荣立三等功。转业后,他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国家的电力事业建设。 三儿子韩嗣烽在抗美援朝中光荣负伤,伤愈后在国家交通部门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四儿子韩嗣蟥远赴欧洲深造,学成归国后在科研教育领域卓有建树。女儿韩嗣虑考入专科学校,后来成为了电力系统的高级工程师。
抗战中,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笑道
【4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