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我爱你!您的学生和战土来看你来了。” ——李讷说这是母亲1991.5.13在自尽前4小时用破指血水写在床单上的唯一遗言。3月15日,母亲在北京酒仙桥的住处高烧不退,因而被送进公安医院。与其它病人一样,她要填写住院单。这次,她写的名字是:“李润青”。这再一次表明她对自己和毛泽东婚姻的怀念之情。“润”是毛泽东早年的使用的字,“李”是母亲的姓,“青”则是母亲的“青”。这时候,离母亲去世只有60天的时间。 在她日趋虚弱的时候,母亲更常常想到毛泽东。她在枕边保存着毛的手迹,衣上别着毛的像章,床头柜上放着一张母亲和父亲在中南海晨起散步的照片。每天清晨,当新的一天开始时,她都要背诵父亲的诗词或阅读父亲的《选集》。 李讷出生的时候,正值战火纷飞的年代。外面的世界硝烟弥漫,而延安却像是一片远离战火的乐土,为毛主席和他的家人提供了一片安宁的避风港。在这片乐土上,毛主席有幸将李讷带在身边,将自己对孩子的一腔热爱毫无保留地倾注于这个小女儿身上。 李讷刚出生时,毛主席就对这个机灵可爱的小女儿宠爱有加。她那粉嫩的小脸蛋、乌黑发亮的眼睛,都让毛主席爱不释手。尽管他经常沉迷于工作中无法自拔,但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把小李讷抱在怀里,逗弄她,和她玩耍。他会用胡子轻轻扎扎李讷的小脸蛋,惹得她咯咯直笑。那些日子里,毛主席的脸上总是洋溢着难得的慈父笑容,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当李讷刚学会走路时,她变得异常调皮。她像个小探险家一样,在家里到处乱窜,经常在毛主席的书桌上乱涂乱画,或者用她那胖乎乎的小手扯着爸爸的衣角,让爸爸陪自己玩。面对小女儿的调皮捣蛋,毛主席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耐心。他从来不会对小李讷不耐烦,反而总是笑眯眯地满足她的一些小小愿望。有时候,他会放下手中的笔,陪李讷一起玩捉迷藏或者搭积木。在毛主席的眼里,李讷的每一个小动作都是那么可爱,那么值得珍惜。 毛主席晚年的时候,十分想念他的故乡韶山。这点李讷心里非常清楚。她知道父亲一直希望能够回到韶山看看那里的山水和亲人,但因为公务繁忙和身体原因,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然而,现实总是充满了困难。在李讷年轻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她迟迟不能将“去韶山”提上日程。她先后经历了婚姻的变故和生活的艰辛,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在北京生活,那段日子对她来说无疑是异常艰难的。一直到中年改嫁王景清之后,生活逐渐安定了下来,她才终于有机会携丈夫启程去往韶山。 站在韶山的土地上,李讷仿佛感受到了父亲的气息和温度。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心中默念着:“爸爸,我终于来了。”她泪眼婆娑地望着远方的山峦,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敬仰。 李讷的儿子名叫王效芝,这是她与王景清结婚以后给儿子改的王姓。王效芝是毛家第三代中最小的一位,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选择上大学,而是被母亲逼着去上了旅游专科学校。李讷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她希望儿子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为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王效芝当时对母亲的决定有些不解,甚至有些抵触,但他还是顺从了母亲的意愿。他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也知道这是为了他好。 如今,李讷的独子王效芝已经结婚成家,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外界对王效芝的生活却知之甚少。他自尊自强、低调内敛的个性让他不喜欢抛头露面,更愿意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他继承了毛家的优良传统和家风,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他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在李讷的书斋旁的客厅正中,曾挂有一幅毛泽东亲笔写给李讷的题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这幅题词没有写具体时间,但却永远留下了一位世纪伟人、一位睿智父亲对爱女的深情厚谊。每当看到这幅题词时,李讷都会想起父亲对自己的教诲和关爱,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仰。她会把这幅题词当作自己人生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除了对父亲的深情厚谊外,李讷还始终把姐姐李敏对自己的照顾记在心里。在李讷最困难的时候,是李敏经常来看望她、给她塞钱、帮助她度过难关。那份姐妹情深让李讷永远铭记在心。她把姐姐的两个孩子视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和关照,经常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给他们做好吃的饭菜,陪他们一起玩耍。 到了晚年时期,李敏和李讷经常在一起相聚共叙旧情、共同出席一些社交活动。她们姐妹俩的感情依然如旧,亲密无间。每当谈论起姐姐时,李讷总是满怀感激地说:“姐姐有本事,两个孩子都有出息。”她总是含泪说道:“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姐姐经常来看望我、给我塞钱,我很感谢她。” 而李敏却总是谦虚地说:“我没什么本事,就是一个普通人。孩子从事的也是普通工作。”她们姐妹俩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主席,我爱你!您的学生和战土来看你来了。”——李讷说这是母亲1991.5.1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5-01-19 13:32:5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