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秋,第38军335团1营3连的1位退伍战士赶去七台河红旗大队,用黄豆换豆油。豆油打好后,打油的社员盖了戳,退伍战士看到“印章名字”,心里顿时一惊。当即,退伍战士给部队打去电话,第38军刘军长亲自赶来辨认。 1971年秋天,正值农忙时节,河南省某县的退伍战士老王驾着满载黄豆的驴车,晃晃悠悠地走在通往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路上。老王是第38军335团1营3连的退伍战士,他这次远赴千里,为的就是给生产队换些豆油,缓解队里的吃油紧张。 经过几天的跋涉,老王终于来到七台河红旗大队。他把黄豆交给食品加工社,换回了一担豆油。打油的社员给老王开具发票,并在发票上盖了章。老王定睛一瞧,顿时心里"咯噔"一下——这印章上分明写着"井玉琢"三个字。 这个名字对老王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井玉琢是老王的战友,曾与他一起并肩战斗在朝鲜战场上。在那场惨烈的松骨岭战斗中,井玉琢英勇杀敌,最后却战死沙场。老王清楚地记得,团里还号召大家向井玉琢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更是将井玉琢的事迹写进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难道,这个盖章的社员就是被认为已经牺牲的井玉琢? 怀着一丝疑问和兴奋,老王仔细端详起眼前的社员。只见他脸上和手上都有明显的烧伤疤痕,与记忆中的井玉琢有几分相似。老王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趁着社员忙着给其他社员开票的空档,悄悄询问了他的名字。社员爽朗一笑,大方地回答:"我叫井玉琢。" 老王借用加工社的电话,立即给部队打了个电话,将井玉琢还活着的消息告知连队。消息传到第38军军长刘海清耳中,他简直不敢相信。 刘海清,四川通江县人,生于动荡年代,成长于革命的火焰中,是一位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将领。他的人生,是一部战斗不息、奉献不止的革命篇章。 1933年,刘海清毅然投身中国工农红军,这一年,他还是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怀着改变命运、救国救民的决心。参加红军之初,他历任宣传员、通讯员、警卫员等职,看似微不足道,却是革命队伍的基石。在枪林弹雨的环境里,这些职位不仅锻炼了他坚定的意志,也让他学会了在战斗中捕捉信息,协调行动。在长征途中,刘海清历经千难万险,跋山涉水,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生死一线间,他始终咬紧牙关跟随队伍。长征不仅锻造了他的体魄,更培养了他在极端条件下的决策与应变能力。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海清开始真正进入指挥岗位,从学员成长为基层指挥官。他先后担任副排长、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等职务,参与了平型关、新村、郯城、莒县、相州、诸城等战役战斗。在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115师首战告捷,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刘海清所在部队表现突出。在这场战斗中,刘海清身先士卒,带领部下利用地形优势伏击敌人,奇袭成功,短兵相接间,他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激励士兵。他不仅在战斗中勇敢果断,还善于总结经验,在战后协助整理战术报告,为部队未来的作战提供参考。 在相州、莒县等战役中,刘海清率领的部队多次执行阻击和围歼任务。他深知抗日战场的残酷,日军武器装备先进,而八路军只能依靠战术灵活、士气高昂。在一次反围剿行动中,他带领部队突入敌后,切断补给线,迫使日军陷入困境,最终取得战斗胜利。这一时期,刘海清已经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基层指挥员,既有战斗的勇猛,又具备了灵活应变的能力。 解放战争时期,刘海清被提拔为营长,随后历任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等重要职务,全面负责作战指挥。在秀水河子歼灭战中,他指挥部队精准包围敌军,运用巧妙的战术,将敌人彻底歼灭,展示了他出色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随后,四平攻坚战更是刘海清军事生涯中的一大考验。这场战役异常激烈,敌我双方反复争夺阵地,刘海清多次冒着炮火亲临前线指挥,带领士兵顽强进攻。经过数日鏖战,四平城终于被解放,刘海清的表现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 攻克沈阳和解放天津的战斗,是解放战争后期的关键战役。在天津战役中,刘海清指挥部队突破敌人的城防体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市区,将敌军逐一击溃。在追击残敌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高度的敏锐性,不给敌人留下喘息机会,快速扫清了战场。正是凭借这些胜利,刘海清在解放战争中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实力与威望。 新中国成立后,刘海清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与保卫工作,逐步走上更高的指挥岗位。朝鲜战争爆发后,刘海清作为高级指挥官,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的严峻战场上,他带领部队英勇作战,克服了严寒、弹药短缺等种种困难,多次打退美军的猛烈进攻,巩固了战线,赢得了战场主动权。他的指挥能力再次得到证明,战后的部队总结中,他所提出的战术经验被广泛推广。
抗战中,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笑道
【4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