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2月,“胶东王”刘珍年提出移防宁波,遭到当地民众反对,蒋介石召见他说:“你的部队名声实在太坏了,还是去温州吧。” 胶东是刘珍年苦心经营数年的地盘,他本不愿意离开,但在三个月前,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调集五万大军,全力进攻胶东,称:“我一日不去刘(珍年),良心所不安,已下除刘(珍年)万分决心,决不半途中止。” 激战月余后,刘珍年收缩兵力,退守莱阳、牟平、掖县、栖霞这四地,韩复榘一时间也奈何不得。 韩、刘大战,引起各方注意,韩复榘毕竟有山东省主席的名分,国民党的军政大员大都支持韩复榘。在这种情况下,在开战时支持刘珍年的蒋介石,也变换策略,派何应钦去山东,劝说双方罢兵。 何应钦带来的方案是:韩复榘拥有对胶东地区的行政权,刘珍年部名义上归韩复榘节制,继续驻防胶东但防区减少,由山东省府每月拨付十四万大洋的军费。 韩复榘不同意,问何应钦:“防区减少,究竟减到何种程度?” 何应钦很快又细化了方案:莱阳、牟平、福山、掖县、栖霞这五地划为刘珍年部的驻地,胶东其余各县统由山东省府管辖。 韩复榘还是不同意,他和刘珍年仇怨极深,已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怎么可能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呢。见何应钦不愿再更改方案,韩复榘向南京发去电报,说他要辞职。 山东各界普遍同情韩复榘,即便是胶东的民众,也希望尽快结束战事,还地方以太平,因为自刘珍年割据胶东以来,战事频频,民众已不堪其苦。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老蒋在韩复榘和刘珍年之间,只能选择一个了,他去电询问刘珍年的意思。 刘珍年从内心说,不愿离开苦心经营的胶东地盘,但继续打下去,胜算很少。在开战之初,老蒋曾派河北的商震、徐州的刘峙率部入鲁,准备声援刘珍年,震慑韩复榘。但当北平的张学良通电支持韩复榘后,局势变得复杂了,老蒋的两路大军又原路返回了。 这边的刘珍年孤军奋战,那边的韩复榘却得到了张学良的支持。尤其是到了十月上旬,东北军一个炮兵团开到胶东战场,支援韩军作战。在炮火支持下,韩军发起更为猛烈的进攻,虽然刘珍年率部拼死抵抗,确保仅剩的四个县的地盘不失,但他也清楚,再打下去,劣势会越来越大,毕竟韩复榘掌握了大半个山东,又有外援,刘珍年打仗再厉害,单靠胶东一隅,是难以长期对抗的。 刘珍年召集亲信商议对策,大家意见不一,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向南京提出更换防区,另谋他处发展;另一派认为胶东这个根基之地绝不能丢,和韩复榘打到底。 就在刘珍年踌躇不决的时候,战局进一步向对他不利的方向发展,先是在韩军的军事压力下,刘部七百多人哗变。刘珍年一向自认对部队抓的很紧,出现这种事,让他颇为震惊。接着,韩复榘的援军开到(民团万余人)莱阳近郊,完全切断了莱阳与掖县的联系。 见韩复榘在胶东战场的部队越打越多,自己的兵力日减,刘珍年不得不向南京发去电报,表示他愿意离开胶东。 韩复榘见目的达到,加之连续作战部队损失很大,于是便接受了何应钦提出的“两军罢战”的建议,韩、刘之战结束。 离开胶东后,去哪里呢?刘珍年向南京去电,说海州、徐州、豫东、豫西的任一处都行。对杂牌向来提防的老蒋,自然不会让刘珍年如愿,很快回电,说这四地驻军本就不少,不宜再派部队。 刘珍年又提出去湖北找个地方驻防,消息传出后,湖北各界人士联名反对;之后,又提出去宁波,不想又遭到当地人士反对。 这两次反对耐人寻味,因为这边刚提出,当地就知道消息了,很明显是故意散布出去的。就在刘珍年还在苦寻驻防地的时候,老蒋又把他的部队缩编为师(番号21师),“胶东王”成了“刘师长”。 刘珍年气坏了,干脆给南京发去电报,说让去哪驻防就去哪。老蒋等的就是这句话,召见刘珍年说:“你们二十一师名声实在太坏了,到处遭到反对,去温州吧。” 之前在韩、刘大战中,老蒋起初支持刘珍年,是为了让他制衡韩复榘。如今,结果不如老蒋所愿,刘珍年又离开了胶东,那么老蒋对刘珍年的态度就完全变了。 在刘珍年部离开胶东时,老蒋施展手段,先是以南方河网纵横,不利于骑兵为由,将刘珍年的骑兵团派去了徐州。 刘部到温州后,在寻找驻防营地时,和当地民众发生冲突。老蒋得知后,大加斥责并以军委会的名义,强行将刘珍年部的第三旅划归军委会直辖。第三旅是刘部三个旅中,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旅,该旅被调去福建后,刘珍年实力大损。 到温州后,刘部军饷供应困难,远不如在胶东时那样宽绰。有一次,刘部第一旅的团长克扣士兵军饷,引发哗变,其中一个营的官兵在劫掠当地商民后,上山当了土匪。 浙江各界代表给南京上书,要求将刘部调离。老蒋以此为由,下令刘部在温州的两个旅调去江西。刘珍年去南京找老蒋申辩无果后,一气之下将部队指挥权交给旅长梁立柱代理,跑去杭州闲住了。 离开胶东根基之地,本就是刘珍年的一大失误,这次他意气用事,主动放弃对部队的指挥权,这就为他的被杀埋下了伏笔,因为老蒋对付他,再无可顾忌的了。
1932年12月,“胶东王”刘珍年提出移防宁波,遭到当地民众反对,蒋介石召见他说
玲珑说历史
2025-01-14 23:32:23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