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 年,知名作家许地山与周俟松成婚,岳父却断言他是短命鬼。周俟松不顾阻拦执意下嫁,未料多年后岳父预言成真。 许地山是文坛的才子,但他的经历却注定了他并非“完美的”丈夫人选,他1893年出生于台湾台南,家世显赫,父亲许南英是清末进士。 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许家被迫迁居大陆,这种颠沛的生活从小塑造了许地山忧郁又深邃的性格。 成年后,他留学英美,专攻宗教哲学和印度文化,回国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文名远扬,他的散文《落花生》甚至成为几代人语文课本中的经典。 许地山年轻时身体孱弱,又早早经历了丧妻之痛,留下一个年幼的女儿,这些经历,让许地山在外人眼中更像是个“短命”的多情才子。 周俟松则完全不同,她1901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书香世家,父亲周大烈是一位诗人,曾教过国学大师陈寅恪的长子。 这样的家庭背景让周俟松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思想开明,她不仅学业优秀,还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是当时少见的“理工女”,她自信、独立,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爱情。 1928年,她与许地山在一次聚会中相识,许地山的学识与谈吐让她一见倾心,尽管许地山年长她不少,且有过一段婚姻,周俟松却毫不在意。 然而,周家却无法接受这门亲事,尤其是周俟松的父亲周大烈,他曾看过许地山一眼后断言:“此人短命” 作为一个关心女儿未来的父亲,他不希望自己的才貌双全的女儿嫁给这样一个带着“病弱”和“负担”的男人。 他反对得理直气壮:“他有一个孩子,你嫁过去就是后妈,你一辈子都得伺候他!” 对于这种看法,周俟松并不认同,她认为婚姻不该只看外在条件,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契合。 在那个年代,像周俟松这样敢于为爱坚持的女性并不多见,她反复向父亲表达自己的决心:“既然父亲觉得他身体不好,那就让我陪他走过每一天。” 1929年5月1日,两人终于在北京举行了婚礼,许地山承诺婚后家庭事务由周俟松掌管,儿子随母姓,这才换来了岳父的点头。 可两人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时有争执,许地山虽然是文学大家,却并非一位注重生活细节的人。 他随性而为,经常随手乱放东西,这让性格干练、生活井井有条的周俟松感到不满。 夫妻之间为此发生过不少口角,甚至一度闹到分居,1933年,许地山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期间两人因矛盾爆发激烈争吵。 周俟松一气之下回到北京,许地山则前往印度考察宗教文化,两人陷入婚姻危机。 在印度,许地山陷入了深深的自省之中,他意识到,婚姻不是一个人的事,彼此需要更多的包容与体谅。 于是,他给周俟松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提出了“爱情公约”,规定夫妻间应当互相忍耐,意见不合时先冷静,不随便争吵。 周俟松也在独处中意识到,自己对许地山的生活习惯过于苛责,两人最终重归于好,将“爱情公约”贴在家中墙上,成为家庭和睦的象征。 1935年,许地山受胡适推荐,出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举家迁居香港,这段时间,他们的生活颇为安稳。 住在半山区的洋房里,家中有奥斯汀汽车,周俟松开车接送许地山上下班。 两个孩子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童年,女儿许燕吉与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三个女儿常常一起玩耍。 许地山专注于学术与文学创作,他的课堂培育了张爱玲等一批文学才俊,这样的岁月并未持续太久。 1941年,命运突然敲响了警钟,那年夏天,许地山因劳累过度,身体每况愈下,他在香港家中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49岁。 岳父周大烈当年的预言竟一语成谶,许地山的离世不仅让家庭失去了支柱,也让中国文学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作家。 他的葬礼上,宋庆龄、梅兰芳等社会名流纷纷送上花圈悼念。 失去许地山的周俟松,不得不独自面对战乱中的艰难生活,日军占领香港后,她带着两个孩子一路辗转逃往广西、湖南、贵州等地,最终落脚南京。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她依然坚持为子女提供教育机会,在徐悲鸿等友人的帮助下,许燕吉进入南京明德女中就读,而儿子周苓仲则在弘光中学求学。 许地山去世后,他的子女又在大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了无数曲折,许燕吉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婚后却因反右运动被划为“右派”,失去了工作、家庭和孩子,甚至被判刑六年。 她并未因此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平反后嫁给一位陕西农民,重新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生活。 周苓仲则在政治动荡中被下放到基层,始终未能摆脱苦难。 许地山曾用《落花生》告诉世人,做人要质朴无华却有用,这种精神贯穿了他的家庭,影响了后代。 尽管家庭命运坎坷,周俟松与子女始终坚守善良与责任,这无疑是对许地山精神最好的诠释。
1929年,知名作家许地山与周俟松成婚,岳父却断言他是短命鬼。周俟松不顾阻拦执
疾冰预防说
2025-01-11 17:09:59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