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杨荣显生病濒临垂危,他的八个儿子都已牺牲,无人送他最后一程。毛主席得知此事,义无反顾前去:“我来当他儿子!” 江西瑞金下肖区七堡乡的第三村,杨荣显,一位普通的农民,曾是这个村庄里默默耕作的一个普通身影。他和妻子生有八个儿子,日子过得清苦而平淡。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杨荣显一家在困苦中顽强生存着,日子虽难,但家庭和睦,孩子们逐渐成长,给了杨荣显夫妇无限的希望。 这种平静的生活在红军的到来后发生了变化。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为像杨荣显这样的贫苦农民带来了希望。土地改革让他们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几个儿子也先后娶上了媳妇,日子一天天好转。随着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不断围剿,战火蔓延到了每一个家庭。 1932年,红军的号召传到了杨荣显所在的村庄。面对革命的召唤,杨荣显没有犹豫。他知道,这场战争关乎贫苦百姓的命运。尽管他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但他依然毅然决然地送出了家中年纪最大的两个儿子——一生保和二生保。当父亲目送两个儿子远去时,他那苍老的目光中充满了担忧与不舍,但更多的是期待,他希望儿子们能为革命做出贡献。 不久后,杨荣显收到了噩耗:大儿子和二儿子在前线阵亡。那是杨荣显第一次感受到丧子的痛楚,但这个老农民并没有被击垮。痛失两个儿子后,他在沉默中为自己打气,他对自己说:“这是为了所有人的未来,我的儿子没有白死。” 接着,1933年到1934年间,杨荣显将剩下的六个儿子——三生保、四生保、五生保、六生保、七生保、八生保送上了战场。当时,苏区的形势异常严峻,红军兵力不足,杨荣显深知这一点。当村干部劝他留下几个儿子时,他坚定地拒绝了:“都去吧!能有几个回来算几个,为了革命,不要紧!”他的言语中带着父亲的无奈,但更多的是为国家大义的坚定。 从1933年到1934年,杨荣显的六个儿子先后在战斗中牺牲。三生保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英勇战死,四生保和五生保也在前线殉国。随着一封封带着军队印章的噩耗传来,杨荣显的心在一次次的打击下逐渐麻木。即便如此,当最后的三个儿子离开家门时,杨荣显依然没有拦住他们。 最年轻的两个儿子,七生保和八生保,本可以留在家中照顾年迈的父亲,但他们坚持要参军。兄弟俩最后一次站在父亲面前时,杨荣显只能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拍了拍他们的肩膀,声音沙哑地说:“去吧,为哥哥们报仇,也为了这个家。”这是父子之间最后的道别。此后,他们再也没有回来。 1934年深秋,瑞金的天气已经逐渐转冷,战火还在远方燃烧着。而杨荣显,这位已经送走了八个儿子的老人,躺在了病床上。此时的他,身体已经极度虚弱,思维也时常陷入混乱。他的嘴里不断喃喃自语,呼唤着每个儿子的名字:“一生保,二生保……你们在哪里?快回家吧……” 他的亲人们守在床边,泪水早已模糊了视线。没有人敢告诉他,八个儿子都已经牺牲在战场上,再也不会回来了。杨荣显最后的意识里,仍旧期盼着能再见到他们的面容,哪怕只是其中的一个。然而,他的愿望未能实现,老人带着这份无法释怀的痛苦,悄然离开了人世。 杨荣显老人的事迹传到毛主席的耳中时,这位革命领袖沉默了很久。毛主席深知,这个家庭的故事仅仅是无数苏区百姓英勇献身的一个缩影,但杨荣显老人的无私奉献,依然深深触动了他。毛主席心里清楚,没有这些普通百姓的支持和牺牲,就不会有红军的胜利,更不会有新中国的诞生。 毛主席沉思良久,随即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去,我来当他的儿子。”这简短而有力的话语,不仅是一位领袖对人民的承诺,更是一份沉重的情感寄托。毛主席以这种朴素而又感人的方式,表达了对杨荣显老人的深深敬意。 他最终亲自前往杨荣显的家中,在那简陋的土坯房里,站在已空荡荡的屋子中,默默致敬。毛主席明白,革命的胜利,是无数像杨荣显这样的普通百姓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对随行的人们说:“没有这些老百姓,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红军。” 杨荣显一家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八个儿子全部牺牲,老人孤独离世,这一事实令人无比痛心。但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杨荣显这样无私奉献的家庭,才有了后来红军的长征胜利,以及新中国的诞生。 多年后,杨荣显的后人们在村里的山坡上,为他和八个儿子修建了八座空坟。毛主席那句“我来当他的儿子”的承诺,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安慰,更是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对人民群众深厚感情的真实写照。
1934年,杨荣显生病濒临垂危,他的八个儿子都已牺牲,无人送他最后一程。毛主席得
泉说历史吖
2025-01-09 17:54:45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