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邯郸战役中,国军一名25岁的士兵王克勤在受到感化后,轻蔑地说:“这么穷,一个连只有三条破枪,怎么和国军比?” 说完,他便闭上眼睛开始拆装班里的苏式机枪,指导员笑道:“枪送你了!”
王克勤原本口出狂言,却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自己的机枪。他的脸瞬间变得通红,紧张得几乎结巴:“真…真的吗?” 他的轻蔑神情顷刻间消失,心中充满了不安与困惑。
尽管指导员有意将这位表现出色的士兵留下,并且不惜送给他一把机枪,但王克勤的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动摇。因为他意识到,俗话说得好,“无功不受禄”,突然的奖励让他感到心里不安,工作时也常感到力不从心。
直到部队召开了诉苦大会,王克勤的心态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听着队友们讲述自己入伍前的艰难经历,王克勤不禁回想起自己二十多年的苦涩人生。他曾被地主压榨,毒打成常事,身上至今留下了当时的伤疤。后来,王克勤终于逃脱了地主的掌控,却被强行征入国民党军队。当时,他从未接触过枪械,却被直接送上了前线,形同送死。
即便如此,王克勤依然怀着一颗坚定的心,想着打倒地主阶级,为家人复仇,为抗战出一份力。但现实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被克扣军粮饿得皮包骨的队友,是即使重伤也被逼迫上战场的战友,是那些穿着光鲜却满口脏话的长官。王克勤不禁开始怀疑,自己能否在这样的队伍中找到一条出路。
满怀忧虑却无处排解的王克勤,开始将所有的情感寄托在自己那把机枪上。他不断地擦枪、拆装,成为他唯一的放松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熟记了每一个零件,甚至在闭上眼睛时,也能迅速完成拆装。
终于,在一次诉苦大会上,王克勤走上了讲台,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二十多年的苦难与队友们分享。一个正值壮年的年轻小伙子,站在讲台上,一边讲述,一边痛哭流涕。为了擦眼泪,他的衣角湿透了,但他依然没有停下来。
面对这一场略显滑稽的景象,现场的每个人却没有一丝笑意。因为他们深知,大家的经历几乎相似,许多人依然在经历着这种苦难,等待着解放。王克勤的倾诉,也让他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归属,终于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