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常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要是真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在刀光剑影、

修竹崽史册 2025-01-09 10:14:16

古人为什么常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要是真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在刀光剑影、烽火连天的古代,各国为了领土与资源一言不合就撸起袖子开干,战争成了家常便饭,可即便打得昏天黑地,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却像定海神针般稳稳立在那儿——“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规矩究竟打哪来的?那还得从周朝说起。   周朝刚建立时,天下乱糟糟的,跟个刚打完群架的闹市似的,周武王姬发脑子一转,觉得这么下去可不行,得立些规矩管管。   于是乎一套套法规就出台了,其中针对战争和外交特意划了条红线:两国交战,不许动使臣一根汗毛。   这可不是周武王心软,他心里门儿清,一个国家要走向文明,没点约束咋行?使臣肩负着两国沟通的重任,要是稀里糊涂被砍了,国家间的交流得乱成啥样?   晃悠到春秋战国,诸侯们整天你争我夺战火没个停歇,不过“不斩来使”已经成了大家默契遵循的潜规则。   就说宋国被楚国大军围了国都那次,形势危急得火烧眉毛,宋国的华元大夫挺身而出,单枪匹马跑去楚营谈判,甚至还自愿留在楚国当人质,楚国也挺上道,没对华元下狠手,这一幕,妥妥成了那个时代外交文明的高光时刻。   其实各国肯守着这条规矩,可不是因为君主们突然爱心泛滥,战争嘛,本质上就是政治换了身“暴力”的衣裳,说到底还是为了捞好处。   前线士兵们杀得眼红脖子粗,哪有空去精准传达国君那些弯弯绕绕的心思?使臣就不一样啦,他们在两国之间来回穿梭,把两边的想法摆到明面上。   要是双方都有停战求和的意思,这不就能省不少力气,皆大欢喜嘛;就算谈崩了,也能摸摸对方的底线好调整自家策略,而且杀了使臣就等于自断情报线,还平白得罪对方,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各国才把这规矩当个宝。   蒙古崛起的时候,势头猛得很,四处征战开销大,军费紧张得不行,就琢磨着和富得流油的花剌子模通商缓解下财政压力。   谁能想到,花剌子模国王贪心过头竟把蒙古通商使团给杀了,还派兵打劫商队,嚣张得没边儿,成吉思汗正忙着攻打金国腾不出手,就派使者去交涉让交出凶手。   结果这昏头国王更绝,不仅把正使也给砍了,还把副使羞辱一番,这下可好,彻底激怒了成吉思汗,他大手一挥,大军直扑花剌子模,花剌子模哪扛得住,都城被攻破国王也脑袋搬家,这就给全世界上了一课:挑衅“不斩来使”这条铁律,下场那叫一个惨!   南宋末年日子也不好过,被蒙古大军压得死死的,军民士气极低,蒙古围攻钓鱼城时派使者去劝降,南宋的将士百姓们气炸了,直接把使者脑袋砍下来高悬在城门上。   这一砍神奇的事发生了,大伙的斗志瞬间被点燃,像打了鸡血一样,发誓要跟钓鱼城共存亡,还顺带把蒙古大汗蒙哥给解决了。   南宋这算是拼上老命的绝地反击,虽然最后还是没扛住,但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也让世人看到了弱者绝境中的爆发力。   时光荏苒,社会在大步向前,人类的道德水平也跟着水涨船高,如今,各国打仗可不像以前那么任性了,《日内瓦公约》就是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明文规定不准碰平民、医护人员、战俘还有谈判代表这些弱势群体,谁要是犯了忌,国际社会立马围过来“群殴”。   跟古代相比,现代战争多了几分人性的温度,大家也更乐意琢磨怎么和平解决争端,还搞出不少缓和关系的新渠道,让世界一步步迈向理性与文明。   展望未来,咱们满心期待能把战争规则打磨得更加完善,让伤亡数字越来越小,要是哪天战争彻底消失,那可就太美好了,就像古人留下“不斩来使”这份珍贵的智慧遗产,咱们也得把人道主义精神好好传承、发扬光大,让世界变得更温暖、更宽容,您觉得呢?   参考资料: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汉典 [2019-07-26]

0 阅读:30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