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认为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五服”究竟代表什么? 古代的人口数量可没法和现在的十四亿相比拟,但单个家族的规模却常常大得惊人,为啥会这样呢?这背后有两大“幕后功臣”。 古代生产力水平就像个还没长大的孩子孱弱得很,老百姓想填饱肚子、抵御风险只能紧紧抱住家族这棵大树。 家族人丁兴旺劳动力就充足,春耕秋收、建房造物都不用愁,大家抱团取暖生存几率才大大提高。 家族在古代社会那可是身份地位的“代言人”,越大越威风,声望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在这两种想法的催化下,家族模式蓬勃发展,还发展出了独有的家族文化“三件套”——家族名称、祭祀制度、家谱。 家谱堪称家族的编年史书,一笔一划记录着家族成员的世系传承,翻开它仿佛能看到先辈们在岁月长河里的身影。 可别以为只要在家谱上留了名就都是亲戚,在古人眼里判断是不是亲戚,还得看有没有落在“五服”这个圈子里。 说起“五服”,它最早现身于《尚书·禹贡》,可不是用来走亲访友的,而是统治天下的“秘密武器”。 想象一下,以天子所在之处为圆心,向外画五个同心圆,就像给天下套上了五彩斑斓的靶子,这便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离天子越近管理越精细,朝贡也越频繁,甸服每日都得向天子表表心意,荒服则一辈子去一次就行。 时光流转,这高大上的国家治理工具竟然“飞入寻常百姓家”,变身成衡量亲戚关系的贴心小助手。 它把亲戚关系梳理成“高祖父之兄弟,曾祖父之兄弟,祖父之兄弟,父之兄弟,己之兄弟”这几大梯队。 还别出心裁地配上不同的丧服,从庄重肃穆的斩衰到轻如蝉翼的缌麻,用衣料的轻重、服丧时长,把血缘的亲疏明明白白地展示出来。 再聊聊“亲戚”这俩字,古人的用词可讲究了,“亲”专指老爸这边的亲属,“戚”归老妈那一支。 在男权思想一手遮天的古代,“亲”就像是家族血脉里的嫡长子地位尊崇,不容置疑。 划分“五服”的时候自然也是老爸一脉占据主导,这就好比一场没有硝烟的家族“地位保卫战”,父亲这边的亲戚手握“尚方宝剑”更有话语权。 血缘关系在古代家族里那可是能决定家族兴衰的关键密码,以前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想都别想。 五服之内的亲属就像被月老的红线紧紧捆绑,婚姻、血缘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大家利益共享、祸福同当,成了坚不可摧的小团体。 反观五服之外的亲戚,虽说血管里也流着共同祖先的血,可岁月冲淡了这份联系,共同利益少得可怜,逢年过节走动也不多,关系渐渐变得像一杯寡淡的白开水。 所以在古人那套亲戚观念里,五服之外就慢慢被划出了“亲戚圈”,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如今,时代的列车风驰电掣,家族结构变得多元又小巧,“五服”的概念也不再像过去那般妇孺皆知。 但偶尔揭开这层历史的薄纱,窥探古人的家族智慧,依然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与深度,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又该往何处去。 参考资料: 张晋伟. 服制与秩序——浅谈五服制度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 《品位·经典》 , 2021年第10期: 48-50 马晓琼. 丧礼五服[M]. 礼俗风尚 文明的光辉[, 2020: 149-151. 吴飞《五服图与古代中国的亲属制度》,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为何古人认为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五服”究竟代表什么? 古代的人口数量可
修竹崽史册
2025-01-13 20:15:08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