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尽忠,死了尽孝,”1985年,王震用最快的速度赶到南京,对着那些将军们警告道,许世友有邓小平给的“特殊通行证”,是特殊中的特殊,这件事只有他能干,其他人都不行。
1985年,南京城秋风萧瑟,许世友将军最终长眠于故土,这在当时全国上下推行火葬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特殊,这“特殊”二字的背后,藏着一位铁血将军的孝子柔情,也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八十载光阴,弹指一挥间,许世友将军,他来自大别山,一生都在为新中国努力奋斗,战功赫赫,功名利禄于他而言,似乎远不及母亲坟前的一抔黄土来得重要。
1985年秋,许世友将军病逝南京,没有选择首都最好的医疗条件,因为他知道,这一去,就再也回不了故乡,回不了母亲身边了,而他最终得以土葬,更是打破了当时的惯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许世友是出了名的孝子,这个“孝”字,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骨血里的本能,早年参加红军,戎马倥偬,他却始终牵挂着家中老母,部队两次路过家乡,即使身处敌占区,他也要冒着风险,偷偷回家看一眼母亲,确认她老人家平安无事,才能安心地重返战场。
这哪里是冲锋陷阵的将军,分明就是一个牵挂母亲的孩子,时间来到1952年,许世友已经是山东军区司令员,日理万机,却依然惦记着家中老母,二十年前一别,如今重逢,却发现人和事都变了样。
当他看到母亲穿着破棉鞋,背着柴火,步履蹒跚的样子,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愧疚,当即跪倒在地,母子抱头痛哭,身为将军的他,在母亲面前,卸下所有盔甲,只是一个“友德娃”。
他心里像被刀割一样难受,作为司令员,却没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他不听妈妈的话,就这么跪着,眼泪直往下掉。
1957年,身为国防部副部长的许世友回到家乡,发现78岁高龄的老母亲仍在喂猪,这一幕让他忍不住再次流下了眼泪,他听了妈妈说“友德娃啊,俺母子俩是见一次少一次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知道对不起妈妈的实在太多了。
1959年,母亲去世,许世友悲痛欲绝,在母亲坟前,他立下誓言:活着尽忠,死后尽孝,将来要回到母亲身边,为她老人家守坟,他对妈妈许下的诺言,也是他一生的最大梦想。
早在1956年,中央领导人就开始倡导火葬,毛主席、朱德、周恩来他们这些领导人,都在那倡议书上签了名,但当倡议书传到许世友手中时,他却坚决拒绝签名。
他找到毛主席,表达了自己对土葬的坚持,这不仅仅是传统观念的影响,更是他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承诺,是他尽孝的方式。
1979年,74岁的许世友感觉身体不行了,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交代完身后事,特别提醒儿子要给他准备一口棺材,信中写道:“活着尽忠,死了尽孝”,短短一句话,道尽了他一生的追求。
1985年初,许世友的病情日益加重,他向中央提交了正式报告,请求死后能够土葬,理由是自幼参加革命,未能报答母亲,活着尽忠,死后尽孝,唯一的愿望就是葬在母亲身边,这份报告,饱含着一位老兵对母亲的深情,也展现了他对承诺的执着。
许世友的汇报一路传递,最后落在了邓小平手里,邓小平深知许世友的为人,也了解他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邓小平经过一番思考,最后决定就这件事这么办,以后不再这样做了。
这八字精言,既是对许世友同志非凡贡献的肯定,也流露出对老革命家的敬意与深懂,王震接受了邓小平的委托,手持这枚“特别通行证”,前往南京,把邓小平的意思转达给了南京军区。
王震称赞许世友是个个性鲜明、经历独特、贡献卓越的非凡人物,邓小平的评价则是用“特别特别”来形容,这番话,彻底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也为许世友的土葬扫清了障碍。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在南京逝世,10月3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南京为许世友举行了告别仪式,灵柩由楠木制成,是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特意安排人从广西原始大森林里采伐的。
11月9日凌晨,许世友的灵柩秘密运抵家乡新县许家泵,在父母墓旁悄悄下葬,整个过程没有大张旗鼓,也没有隆重的仪式,只有铁锹铲土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许世友的墓地在一年前还没有墓碑,后来王震提出想法,于是立了一块刻有“许世友同志之墓”字样的花岗岩碑,上面还有著名画家范曾的题字,许世友的棺材里头,有他生前常戴的奥米茄手表、听听广播的小半导体、喝的茅台酒、一把猎枪,还有一百块钱。
这些物件承载着人们对将军的怀念,同时也映照出他战火生涯的足迹和故乡的深情。
许世友将军的一生,是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的一生,也是充满孝心、令人感动的一生,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革命中,但始终没能补偿对母亲的愧疚,最终,他得以叶落归根,长眠于母亲身旁,实现了“活着尽忠,死后尽孝”的夙愿。
用户11xxx87
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将军,真正的心向光明,不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