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1月,杨开慧出殡当天,突然,三岁的儿子毛岸龙拼命往棺木上爬,哭喊着:“我要找妈妈,我要妈妈!”在场的所有人都被孩子的哭声感染了…… 7岁时,杨昌济将杨开慧送到长沙县的杨公庙官立小学读书,随后的几年,她又转学到了距离家乡较远的隐储学校。 杨昌济非常重视培养她的独立性格。 辛亥革命爆发后,她继续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高小读书,期间她读到不少关于民族独立和女性解放的书籍。 她对《木兰辞》中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感同身受。 随着父亲留学归国,1913年,杨昌济回到长沙,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毛泽东也在同年进入了这所学校。 随着毛泽东常常拜访杨昌济,杨开慧与毛泽东逐渐熟识。 在一次次的师生交流中,杨开慧深受毛泽东的聪明才智吸引。 1918年,杨昌济应蔡元培之邀前往北京担任北京大学的教授,杨开慧随父亲一同来到了北京。 毛泽东也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而来到北京。 毛泽东在北大的日子里,常常将自己写的文章与笔记送给杨开慧阅读。 毛泽东每天坚持早晨洗冷水澡,锻炼身体。 不久后,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了上海,但两人保持着书信往来。 1920年,杨昌济因病去世。 杨开慧带着父亲的遗体回到了家乡,安葬在板仓。 她愈加坚定了自己参与革命、实现国家独立的决心。 就在这一年,毛泽东回到了湖南,并与杨开慧再次相遇。 他邀请杨开慧参与省学联的工作,而杨开慧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用父亲的遗赠捐款支持毛泽东的事业。 在这段时期,杨开慧在学校积极参与妇女解放的活动。 1920年,在一次聚会中,毛泽东突然宣布自己和杨开慧结婚的消息。 那时,他们的婚礼并没有传统的仪式,也没有亲友的祝福。 婚后不久,两人曾一起走过香山、游览北海。 杨开慧不仅支持毛泽东的政治理想,还亲自参与到革命的各项工作中。 1921年,杨开慧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毛岸英出生。 1927年,毛泽东在武昌都府堤41号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杨开慧当时怀孕,照顾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每晚都在深夜里为丈夫整理资料、抄写文稿。 1927年,毛泽东将妻儿送回长沙板仓老家后,便投入到秋收起义的策划中。 杨开慧则独自一人抚养三个孩子,同时继续参与当地的党务工作。 她所在的开慧镇,因她的努力发展了500余人的武装力量。 1929年,随着战友们的相继牺牲,杨开慧曾在信中写道,自己并不畏惧死神,只是担忧留下的孩子们。 1930年,杨开慧在自己的家中安睡,然而突然一阵急促的撞门声将她惊醒。 她迅速走到门前查看,只见一队武装士兵正冲进她的院子。 杨开慧立刻将所有与毛泽东相关的信件销毁。 面对敌人的闯入,杨开慧并未表现出丝毫恐慌。 她坐在一堆灰烬旁。 很快,杨开慧被押解至敌人设在板仓的临时拘禁地点,关押在当地的杨公庙中。 在这里,敌人希望通过各种手段逼迫杨开慧透露毛泽东的行踪。 然而,杨开慧无论遭受何种酷刑,都没有透露半点消息。 不久后,敌人开始了第二次的审讯。 在这一次,杨开慧不仅拒绝回答任何问题,甚至用嘲笑回应了敌人的威胁。 审讯官李琼愤怒至极,命令将杨开慧压倒在长凳上,利用尖锐的竹签刺入她的指甲下。 杨开慧忍受着身体的折磨,当她几乎失去知觉时,敌人仍然没有放弃,向她泼了一盆冷水。 第三次审讯时,敌人把年幼的毛岸英带到审讯室,强迫他目睹母亲的痛苦。 小毛岸英看到母亲被折磨,瞬间泪如雨下。 面对敌人的威胁,杨开慧依旧毫不动摇。 即使敌人将鞭子抽打在毛岸英的身上,她依然毫不妥协。 当敌人提出让她退出党组织、与毛泽东解除关系以换取生还时,杨开慧拒绝了。 11月,杨开慧被押赴刑场。 她身中两枪,依旧倔强地挺立,直到最后,敌人再次向她补了一枪。 1931年,毛岸龙因患紧口痢不幸去世,年仅四岁。 他是杨开慧烈士的幼子。 杨开慧牺牲后,为了保护三个孩子,毛泽民将他们送往上海。 经过一番波折,毛岸英和毛岸青在上海的大同幼稚园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全的时光。 然而,大同幼稚园被迫解散,兄弟俩被迫在上海街头流浪。 毛岸青曾遭敌人殴打,留下了终身残疾。 参考文献:[1]柏颖.杨开慧:骄杨的忠贞不屈与奉献担当[J].湘潮,2024(3):24-25
1930年11月,杨开慧出殡当天,突然,三岁的儿子毛岸龙拼命往棺木上爬,哭喊着:
爱吃凉历史
2025-01-07 18:31:48
0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