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都不理解,元末的鄱阳湖之战,陈友谅60万大军,占尽天时地利,为何会败给只有20万的朱元璋?到底输在哪里?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反派人物很多,陈友谅算得上是大众熟知的一位,说起来陈友谅应该感谢金庸老先生,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就将陈友谅描绘为一个特别腹黑,擅长阴谋的野心家。 因为《倚天屠龙记》作为射雕和神雕的续作,在写成小说时就已经大火,而在改编为影视剧后,版本不下七八个,几乎是每过一段时间就要翻拍一遍,传播度很高,导致陈友谅的腹黑可谓是人尽皆知。 如此反复几波,估计很多人对陈友谅的印象都是极为厌恶的,在真正的历史上,陈友谅被评价为好猜忌且心狠手辣,但是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陈友谅的所作所为或许用坚毅、果敢、好战的性格来描述,也许更恰当一点。 因为陈友谅是元末的农民起义领袖,从始至终坚持反元,从未向元朝势力妥协过,光是这样一份坚毅的态度,就是大多数起义领袖所不具备的。 元末群雄到后期形成主要三股比较大的势力,除了陈友谅外,还有张士诚与朱元璋。 张士诚曾被看作是反元的先锋,其实,张士诚原本是私盐贩子,是在被逼无奈之下才起义反元的,曾经在高邮之战中打败蒙古重兵来袭,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张士诚就降元了。 朱元璋也被很多人看作是反元的中流砥柱,其实朱元璋的反元意识是最差的,朱元璋原本叫朱重八,后来改名叫朱元璋,意思是把自己比作反元最尖锐的武器。 这完全是后来进行的美化,朱元璋对于加入起义队伍,一直认为是“误入歧途”,在起义后,一直秉承“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是抗元斗争中前期出力最少的势力。 只有陈友谅才可以称得上是反元斗士,陈友谅原本是元朝小吏,但是不满元朝的统治,主动加入到起义队伍中,一直与元朝正面硬刚,在抗元斗争如火如荼的时候,朱元璋却在后方发展自己,元朝曾想要招降陈友谅,却遭到陈友谅的严词拒绝。 既然陈友谅这样能打,为何历史对陈友谅的评价并不高呢?原因不外乎陈友谅出身卑微,为夺取天完政权,前后诛杀上司倪文俊与徐寿辉,因为吃相不太符合古代封建的道德评价。 这就是典型的又当又立,农民起义难道也要讲三纲五常? 很多人因此认为陈友谅在鄱阳话大战失败,虽然占据天时地利,却没有人和,因为天完政权的将领都不服他,所以才有此败,真实原因是这样吗? 在杀了徐寿辉之后,陈友谅已经成为反元斗争中实力最强的一路兵马,当时陈友谅占尽江西、湖广之地,势力范围最大,正是兵强马壮的情况。 尽管在鄱阳话大战前,朱元璋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陈友谅的大军面前,依然是劣势过于明显。 因为陈友谅反元旗帜最鲜明,受到百姓支持最多,所以占据了天时;另一方面陈友谅是从长江上游向下游来进攻朱元璋,是俯冲的姿态,所以占据了地利。 更为重要的是,陈友谅调动的60万水陆大军是朱元璋的三倍,完全是碾压局。 但是陈友谅最终还是败了,不是败给了实力,而是败给了心计,论阴谋诡计,陈友谅完全不是朱元璋的对手。 1360年,陈友谅第一次率军进攻朱元璋,朱元璋就利用元朝降将康茂才给陈友谅写信,表示愿意担任内应,与他里应外合一块击败朱元璋,陈友谅信以为真,结果被朱元璋引入伏击圈,陈友谅首战受挫。 1363年,陈友谅卷土重来,对朱元璋控制的洪都发动进攻,进而迎来了鄱阳湖大决战。 陈友谅的军舰都是巨舰,朱元璋的水军却都以小船居多,恰逢当时鄱阳湖不是汛期,不便于陈友谅的舰队施展,又偏偏刮起了少见的东北风,朱元璋趁势用火攻,给予陈友谅的舰队很大损失,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等都被烧死,弟弟的死对陈友谅打击很大,发誓要打败朱元璋。 陈友谅得知朱元璋的坐船是白桅杆,陈友谅便打算第二天集中兵力猛攻白桅船,朱元璋得到情报后,第二天把所有船的桅杆都搞成白色,陈友谅军大败。 朱元璋知道陈友谅是一个猜忌心比较严重的人,因此明着暗着给陈友谅的部将写信,进行策反,最不可思议的是,朱元璋还给陈友谅写了两封信,打算连陈友谅一块策反了。 这当然是把陈友谅给激怒了,完全丧失了理智,导致其战略决策多次出现重大失误。 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并不崇尚正面硬刚式的作战,而擅长使用阴谋诡计,越是不择手段赢得胜利越让人敬佩,比如传统兵法《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讲的都是这些东西。 陈友谅恰恰是在这些战术的应用上不如朱元璋,所以被打败,让人可笑的是,失败的陈友谅反而被扣上了卑鄙的帽子,到底谁的手段更卑鄙呢?
很多同学都不理解,元末的鄱阳湖之战,陈友谅60万大军,占尽天时地利,为何会败给只
麻麻赖赖
2025-01-07 16:33:19
0
阅读:187
飝䎇
成王败寇
江渐月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