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杨宇霆一脚踢开张学良家的门,训斥道:“你这个少帅还要不要当了?”张学良闻言,当即面色一沉:“我干不好,干脆你来干好了!” 1928年6月,东北军统帅张作霖在皇姑屯遭遇日军炸弹袭击身亡。随着张作霖的离世,他的长子张学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东北军的新任统帅。 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在东北军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对于这位年仅27岁的新任统帅,许多人并不看好。 张学良接手大权的时候,东北军内部的权力结构可谓错综复杂。当时东北军中最有资格接替张作霖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张作相,另一个就是杨宇霆。 张作相是张作霖的结拜兄弟,深受张作霖的信任。而杨宇霆则是张作霖的首席谋士,被誉为"小诸葛"。 在东北军内部,杨宇霆有着极高的威望。他不仅帮助张作霖建立了东北海军,还主持修建了战备公路,为东北军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起初,张作相和杨宇霆都表态支持张学良继任。然而,杨宇霆的表态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妥协。 在东北军内部,杨宇霆开始处处针对张学良。他以老臣自居,不仅在公开场合直呼张学良的小名"小六子",还经常对张学良发号施令。 杨宇霆的傲慢态度,不仅仅体现在言语上。他在军中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重用心腹常荫槐等人,试图掌控东北军的重要资源。 这种情况下,张学良的处境十分尴尬。作为新任统帅,他不仅要面对来自日本的威胁,还要应对军中的内部挑战。 杨宇霆的举动,严重影响了张学良在军中的威信。很多老部下开始观望,不知道该听谁的。 张学良和杨宇霆之间最大的分歧,在于对东北军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这种分歧直接导致了两人的对立。 张学良主张东北易帜,希望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实现国家统一。而杨宇霆则坚决反对这一主张,认为应该保持东北军的独立性。 在东北易帜的问题上,杨宇霆采取了强硬的对抗姿态。他不仅在军中公开反对这一政策,还拒绝参加易帜仪式。 战备公路的控制权也成为两人争斗的焦点。杨宇霆派心腹常荫槐掌管这条重要的军事运输线,拒绝将控制权移交给张学良。 这种争斗不仅限于军事和政治层面,还延伸到了社交场合。两人在公开场合的互动,经常成为军中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 1929年1月7日,杨宇霆为父亲举办寿宴,邀请了众多政要名流。这场寿宴成为了两人关系彻底破裂的导火索。 当时,蒋介石和阎锡山等重要人物都出席了寿宴。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统帅,自然也到场祝贺。 然而,在寿宴现场,大多数宾客对张学良的到来反应冷淡。只有少数几人起身相迎,其他人只是简单点头示意。 相比之下,当杨宇霆出现时,现场气氛立即热烈起来。众多宾客纷纷起身,争相向杨宇霆祝贺。 在整个寿宴过程中,政要们都围绕在杨宇霆身边。许多人在谈话中,对杨宇霆表现出极大的尊重。 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整个场面变得十分微妙。张学良作为东北军最高统帅,却在宾客们的态度中处于尴尬的位置。 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以商议军务为由,召见杨宇霆和常荫槐来到大帅府。这次会见改变了东北军的命运走向。 在大帅府的老虎厅内,张学良当场宣读了对杨宇霆和常荫槐的多项罪状。这些罪名包括侵吞军费、渎职失责、图谋不轨等。 在场的警卫士兵立即执行了处决命令。杨宇霆和常荫槐两人当场被击毙,这标志着东北军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束。 杨宇霆的死讯很快传遍了整个东北。这一事件在东北军内部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对于张学良处决杨宇霆的做法,东北军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认为杨宇霆目中无人,早该如此。 但也有人认为,张学良的做法过于草率。杨宇霆毕竟为东北军立下过汗马功劳,至少应该给他一个辩解的机会。 杨宇霆之死带来的影响远超出东北军内部。由于杨宇霆在政界和军界都有广泛的人脉关系,他的突然死亡影响了东北军的外交网络。 更严重的是,一些与杨宇霆关系密切的军官,因为害怕遭到清算,选择了投靠日本。这为日后日军侵占东北埋下了隐患。 到了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沈阳。东北军的防御体系在日军的进攻下迅速崩溃。 多年后,当张学良回忆起这段历史时,他对处决杨宇霆这件事表示了遗憾。他认为当时的决定过于草率。 但历史没有如果,东北军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杨宇霆之死成为了东北军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个转折不仅影响了东北军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抗日战争进程。失去了重要的军事人才和外交资源,东北军在面对日军入侵时显得力不从心。 从这个角度看,1929年1月10日在大帅府发生的这场悲剧,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也成为了张学良晚年最为遗憾的事情之一。
1928年,杨宇霆一脚踢开张学良家的门,训斥道:“你这个少帅还要不要当了?”张学
甜蜜游记
2025-01-05 13:49:10
0
阅读: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