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年8月,称帝不久的吴三桂在衡州病死,他的孙子吴世璠继承了皇位。吴世璠虽然只有12岁,但毕竟出自将门,倒也没有给吴三桂丢脸。 1678年8月,吴三桂在衡州病重,军中大将胡国柱立即派人向云南发出讯息。吴三桂的病情每况愈下,最终不治而亡。 在吴三桂临终前,他已经将皇位传给了年仅12岁的孙子吴世璠。这个决定让军中将领和朝中大臣都始料未及。 消息传到云南后,吴三桂的女婿郭壮图立即召集朝中重臣商议。郭壮图以吴世璠年幼为由,提出由他暂时代理朝政。 大将胡国柱认为应该按照军中惯例,护送新君吴世璠前往衡州送丧。这一提议遭到了郭壮图的强烈反对,双方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执。 最终,胡国柱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他命令部下将吴三桂的遗体用棉被包裹,秘密运往常德。从常德再转运至贵阳,最后送往云南。 在这个过程中,郭壮图一直试图控制吴世璠的行动。但在军方的压力下,吴世璠还是成功地抵达了贵阳。 贵阳的登基大典标志着吴周政权的正式交接。这场大典的举办地点选在贵阳而不是云南,显示出吴周政权对外扩张的野心。 但是,这场登基大典也暴露出了吴周政权内部的矛盾。郭壮图和军方势力的对立已经初现端倪。 在大典上,吴世璠颁布了第一道诏书,追封其祖父吴三桂为太上皇。这道诏书由郭壮图起草,其中的措辞显示出郭壮图试图巩固自己权力的意图。 登基大典结束后,吴世璠和文武百官开始返回云南。在返程途中,军方势力逐渐减弱,而郭壮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吴三桂死后,吴周政权的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吴应期作为吴三桂的弟弟,被封为楚王,负责镇守湖南地区。 郭壮图借机提升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他将自己的女儿扶上皇后之位。这一举动使郭壮图成为了年幼皇帝的岳父。 朝中大臣开始逐渐倾向于听从郭壮图的指示。吴世璠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实际影响力却在不断减弱。 1679年,吴应期在湖南的统治出现了危机。清军不断向湖南地区施压,当地军心开始动摇。 吴应期带领残部向西撤退,他在贵阳见到了吴世璠。双方决定一同返回昆明,重新部署防御计划。 在返回昆明的路上,吴应期开始暗中收拢兵力。他联络散落各地的将领,试图重新组建自己的军队。 郭壮图派出密探,发现了吴应期的计划。他认为吴应期想要夺取政权,危及到自己的地位。 郭壮图采取了果断的行动,他设计将吴应期处死。这一事件让朝中其他反对势力也感到恐惧。 1680年初,吴周政权退守云南昆明。这次撤退不仅是军事上的退却,更标志着吴周政权的势力范围大幅缩小。 郭壮图利用吴应期死后的权力真空,接管了原本属于吴应期的军队。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朝中大小事务,百官都要先向郭壮图请示。吴世璠虽然每天仍在处理政务,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决策权。 云南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吴周政权最后的屏障。险要的地形让清军难以快速推进。 郭壮图开始在云南修建防御工事,加强军事部署。这些防御工事主要集中在昆明周边地区。 为了维持统治,郭壮图不断提拔亲信担任要职。原本吴三桂时期的老臣逐渐被排挤。 这种权力的重新分配引发了军中将领的不满。一些将领开始暗中与清朝联系。 1681年夏,清军主力开始向昆明推进。吴世璠不顾郭壮图的反对,决定亲自到五华山督战。 这是吴世璠第一次真正接触军事指挥。他在五华山布置了三道防线,分别由不同将领负责。 但是清军的进攻十分猛烈,第一道防线在两天之内就被攻破。前线将领向吴世璠报告,士兵伤亡惨重。郭壮图提出撤回城内固守的建议。吴世璠同意后,军队开始有序撤退。 昆明城墙高大坚固,城内储备了大量粮草。按照正常情况,至少能坚持半年以上。但是城内的情况比预想的要糟糕得多。一些将领开始暗中投靠清军,泄露军情。清军采取分兵合围的战术,将昆明城团团包围。城内外的联系被彻底切断。 守城将士连续作战,伤亡不断增加。粮草消耗的速度也比预计的要快得多。到了九月底,城内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军中开始出现逃兵现象。吴世璠下令严惩逃兵,但收效不大。每天晚上都有士兵偷偷爬出城墙,投奔清军。 十月初,将领吴将线聚集了一批军官,商议投降事宜。他们认为继续抵抗已经没有意义。吴将线派人向清军传递投降的消息。清军答应接受投降,但要求交出吴世璠和郭壮图。 十月中旬的一天夜里,吴将线率领部下包围了王宫。守卫在短暂的抵抗后放下了武器。此时的吴世璠正在御书房处理政务。得知叛军包围王宫后,他立即召集亲信商议对策。 但是局势已经无法挽回,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整个王宫。吴世璠被困在御书房内。在最后时刻,吴世璠选择了自尽。这位年仅15岁的少年皇帝,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 郭壮图和其他重臣得知消息后,也相继自尽。至此,吴周政权彻底覆灭。叛军打开城门,迎接清军入城。三藩之乱中最后的抵抗势力就此消失。
1678年8月,称帝不久的吴三桂在衡州病死,他的孙子吴世璠继承了皇位。吴世璠虽然
甜蜜游记
2025-01-07 16:48:31
0
阅读: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