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美国海关扣留了一名中国女人。他们搜查行李后,抢走了她的全部积蓄6800美元。而她却窃喜不已:只要“药盒”在就行。
(参考资料:《攀登科学高峰的赤子心 ——记归侨院士、中国半导体材料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林兰英》莆田桥乡时报)
1957年,纽约肯尼迪机场,寒风裹挟着雪花,拍打着候机大厅的玻璃。一阵喧闹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几个穿着制服的美国海关人员,正围着一位身穿素色旗袍的东方女性。她神色镇定,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她就是林兰英。
“打开你的行李!” 海关人员用生硬的英语命令着,眼神中带着一丝不屑和审视。
林兰英默默地打开了箱子。几名海关人员像饿狼扑食般翻找着她的行李,衣服、书籍、生活用品被扔得乱七八糟。最终,两个白色塑料药盒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这是什么?”一个海关人员举着药盒,用质问的语气问道。
林兰英的心猛地揪了一下,她强装镇定,用流利的英语回答:“这是我买的药,给母亲治病的。” 然而,她知道这些药盒的真正秘密,里面装的不是普通药物,而是她历尽千辛万苦提炼出的50克锗单晶和100克硅单晶,价值高达20万美元。
这才是她此行的真正目的,为了祖国发展半导体事业,这才是林兰英真正的“药”。
海关人员并没有深究药盒,也许是当时的美国,对这种毫不起眼的“小玩意”,并不在意。他们翻箱倒柜,最终搜出了一张面额为6800美元的旅行支票没收,在美国赚的钱,不允许带走。
那一刻林兰英的心反而平静下来,她甚至感到一丝窃喜,钱财乃身外之物,只要“药盒”在,她的心愿就能达成。她冷冷看着这些人的丑恶嘴脸,毅然决然地说道:“那就拿去吧,这些钱算什么,能跟我的祖国相比吗!”
时间拨回到几年前,1948年,林兰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出国留学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无异于一次冒险。林兰英的家庭封建、重男轻女,她从小就饱受歧视,但她骨子里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她告诉母亲,她要读书,要改变自己的人生,也要改变这个国家。
在那个年代,爱情是奢侈品。求学期间,她遇到了关其昌,一个尊重女性、关怀他人的男生。他们彼此吸引,一同进步,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是理想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他们分道扬镳。
后来她得知关其昌因病去世的消息,内心无比悲痛,这也成为她心中一个难以磨灭的缺憾。
情感的波折并没有阻止她前进的脚步。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她克服了种种困难,仅仅一年时间就获得了狄金森学院的学士学位。而她最终选择物理专业,而不是更容易获得博士学位的数学,是因为她知道,她的祖国,需要物理方面的科研人才,需要用物理知识。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她成为了建校215年以来第一位女博士,攻读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她进入纽约长岛的索菲尼亚公司任职高级工程师,这家公司专门研究半导体材料,她对科研的狂热,让她为这家公司申报了两项专利,并成功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根硅单晶,名声大噪。
美国各界都注意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东方女性,为了留住她,公司不惜三次为她加薪,年薪高达一万美元。但是,林兰英并没有因此动摇,她时刻惦念着祖国,她知道,祖国对人才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
1956年,中国政府与多个国家达成协议,允许中国留学生自由回国。这让林兰英激动不已。她毅然决然地以母亲重病为由,向公司递交了辞呈,同时向大使馆申请回国。
美国相关部门得知此事后,先是利诱她,又派人劝说,各种手段齐出,就是不允许她回国。但是,她的决心坚如磐石,决不回头。
1957年,林兰英终于拿到了回国批准。但是,美国联邦调查局担心她带走研究成果,通知机场方面,要对她进行刁难。这才有了在机场的一幕。
虽然失去了6800 美元的旅行支票,但是她知道,她带回去的两个白色药盒,才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它们承载着她多年的心血,也承载着一个民族复兴的希望。
回到祖国后,林兰英将这150克珍贵材料无偿献给了国家,并参与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成立工作中。她不顾一切,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半导体研究中,为中国微电子和光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尊称为“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
是啊!钱没有了可以再挣,祖国只有一个,为了祖国的发展繁荣,她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爱情,包括自己的钱财,这或许就是她,也是那个时代,许许多多爱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她的一生,没有结婚,或许是心中一直藏着那个深爱的男孩。但是更多的原因,或许是她早已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她深爱的祖国,奉献给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科学事业。
林兰英先生,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女性!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更是实际的行动,是用一生去践行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