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1月21日,郭松龄起兵反奉,下令将拒绝参与的四个师长及三十多个军官枪

爱吃凉历史 2024-12-28 18:17:52

1925年11月21日,郭松龄起兵反奉,下令将拒绝参与的四个师长及三十多个军官枪决,在邹作华的劝说下,这才作罢。邹作华求情,引起了郭部将领魏益三的怀疑,建议郭松龄提防,但未引起重视。 1925年11月13日,张学良在天津召开了与郭松龄和李景林的会议,传达了父亲张作霖的指令,要求他们联手与冯玉祥开战。然而,出乎张学良预料的是,郭松龄和李景林都表示反对。他们强调民族大义,宣称不能再进行内战,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意继续与奉系交战。 张学良感到非常震惊,随即向张作霖报告了此事。张作霖听后立即怀疑郭松龄的忠诚,认为郭可能另有图谋,决定命令郭松龄前往滦州集结军队。这一举动使得郭松龄开始担心张作霖的意图,认为父子二人已经准备对自己下手。 于是,郭松龄决定主动出击。他联系了冯玉祥和李景林,三方秘密商议,达成了一份协议,计划共同起兵反奉。协议规定,反奉成功后,直隶和热河归李景林,东三省归郭松龄,而冯玉祥则继续驻守西北。 这个协议的安排看似平等,但实际上却存在重大不合理之处。冯玉祥原本控制着西北,协议中并没有给他任何实质性的利益,反而要求他将自己已占领的部分地区交给李景林。 冯玉祥似乎并未认真考虑这些细节,而是答应了协议,显然他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促使郭松龄和李景林早日起兵,激化与奉系的矛盾。而李景林则以母亲仍在沈阳为由,推迟签字,实际上他并未真正参与反奉,处于观望状态。最终,真正准备造反的只剩下郭松龄一人。 11月22日,张学良亲自前往滦州,试图劝说郭松龄回心转意。但郭松龄毫不妥协,反而猛烈批评张作霖,表示张作霖已被奸臣所迷,应该让张学良取而代之。张学良听后感到震惊,但由于形势复杂,他没有采取直接行动,而是选择离开,乘火车返回东北。 当晚,郭松龄发布通电,呼吁张作霖下台,并要求撤销杨宇霆的职务。次日,他在滦州火车站附近召开了会议,正式宣布起兵反奉。 为了获得支持,郭松龄利用张学良的私人信件作为凭证,声称自己站在张学良一方,意在对抗父亲张作霖的威权。许多第三军团的将领被张学良的信件所打动,纷纷支持郭松龄的起义 然而,有四位师长以及三十余名军官明确拒绝签字,展现出明显的反对态度。面对这些不服从的军官,郭松龄没有丝毫犹豫,迅速下令将他们关押,准备做进一步处理。 第二天,他以第三军团军团长张学良的名义正式宣布反奉,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要求奉军撤退至山海关以外,二是要求张作霖下野,三是希望张学良接替父亲成为新领袖。 此举不仅令张作霖感到震惊,甚至产生了对儿子的深深失望,毕竟他已将最精锐的部队和装备交给了张学良,显然希望他能够接班。 然而,张作霖的反应出奇冷静。他并未立刻动手,而是通过调查发现,郭松龄是在背后操作,试图借张学良之名行事。这一发现让他清楚地意识到,郭松龄才是最大的威胁。 面对反叛者,郭松龄开始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准备处决那些不支持他的军官,但在参谋长邹作华的劝说下,最终改变了决定,改为将这些人软禁在天津。 尽管郭松龄的军队初期连胜,迅速占领了包括锦州在内的多个城市,但他自身的两个重大失误埋下了败局的伏笔。首先,他处决了姜登选,这一行为引发了李景林等人的强烈反感,导致内部纷争加剧。 紧接着,11月27日,郭松龄将其反奉宣言中的第三条修改为“由郭松龄主政,张学良出国考察”,他的野心逐渐暴露无遗。 在此时,冯玉祥突袭直隶,进攻李景林,张作霖察觉到机会,派遣张宗昌帮助李景林击退敌军,并对李景林此前的行为表示宽容。李景林因此转变立场,宣布退出反奉集团,并扣押了郭松龄部队的物资,导致郭松龄的后勤供应断裂。 形势迅速恶化,郭松龄被迫分兵把守山海关。然而,寒冬中的严酷环境和兵员不足加剧了士气低落,最终,邹作华的叛变成为致命打击。 张作霖抓住机会,指挥军队在新民县的巨流河一战中彻底击败了反叛军。郭松龄和他的亲信被捕,尽管张学良曾一度希望能够救父亲的部下,但最终,杨宇霆命令迅速处决了郭松龄夫妇。 参考资料:吴述东,张彦国编著. 《滦州故事》 2021

0 阅读:1002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