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慈禧父亲去世,16岁的她扶柩回乡,遇冷眼无数。岂料,路过清河县,知县差役送来200两。知县:送错了! 道光末年的大清帝国,外患内忧已是常态。从朝廷到地方,官场浮躁,官员们为求自保,往往选择明哲保身。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官员的仕途都变得岌岌可危,一个小小的过失就可能导致革职查办。当时在安徽为官的候补道员惠征,便是这样的时代牺牲品之一。 惠征出身官宦世家,在道光年间被委任为安徽候补道员。然而好景不长,一次看似平常的政务处理,却让道光皇帝认为他办事不力,一道圣旨直接将他革职查办。 革职之后的惠征,没有了官职带来的收入来源,家中积蓄也在应付各种费用后所剩无几。生活的重担压得这位曾经的地方官喘不过气来。 无奈之下,惠征只能带着一家老小离开安徽,前往镇江投靠故友谋生。但天不遂人愿,在镇江期间,他不仅没有找到新的出路,反而积劳成疾。 病重期间的惠征,眼看着家中积蓄越来越少,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最终,他在镇江病逝,留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女儿。 他的大女儿名叫兰儿,时年十六岁,还有一个更小的妹妹。按照清朝的规矩,官员死后必须归葬原籍,这对于已经家道中落的惠征一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惠征的妻子带着两个女儿,雇了一艘丧船,准备将丈夫的灵柩运回家乡。这一路上,母女三人节衣缩食,能省则省。 每到一处码头,她们都尽量避免与人接触,生怕被人认出是前任道员的家眷,徒增笑柄。船家们看到这艘船上的主人如此寒酸,也都是爱理不理。 当时的江河码头,往来船只众多,不乏运送官员遗体回乡的丧船。但像惠征一家这样,连基本的祭祀费用都难以筹措的,却是少见。 就这样,她们顺着水路,一路向前,船上的盘缠却越来越少。到了清河码头时,连最基本的过渡费都快凑不齐了。 在清河这个繁忙的码头上,当地知县吴棠一直以为政清廉著称。他刚上任不久,就整顿了当地的水运秩序,使得码头的税收更加规范。 吴棠不仅政绩出色,在对待同僚方面也十分讲究情义。得知湖南道员刘某去世的消息后,他立即准备了三百两白银作为祭礼,派人送往码头。 当时的清河码头,停泊着两艘送灵的船只。一艘是湖南道员刘某的,另一艘则是惠征的。 差役到了码头后,看见岸边停着一艘丧船,便上前询问是否是某位道员大人的灵柩。船上的人听说是来自知县府上,连忙确认。 这场乌龙就这样发生了。差役将三百两白银交给了惠征的家人,却不知道自己找错了船。 当差役回府复命,详细描述了送银过程,吴棠立刻察觉到了问题。他记得刘道员的长子身材魁梧,而差役所说的却是两个年轻女子。 吴棠马上派人去码头打探,这才发现当时确实停靠着两艘丧船。一艘是湖南道员刘某的,另一艘是被革职的安徽候补道员惠征的。 在封建时代,收回已经送出的祭礼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何况这三百两银子,已经让惠征家的母女三人感激涕零。 吴棠思考再三,决定将错就错。第二天一早,他又准备了三百两银子,亲自前往码头祭拜。 他先来到刘道员的船前,按照礼节上香祭拜,并将三百两银子交给了刘家。随后,他又来到惠征的船前。 这次意外的相遇,在兰儿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姐妹两人在船舱中发誓,日后若有机会,一定要报答吴棠的恩情。 这个誓言,在当时看来或许有些异想天开。一个落魄官员家的女儿,能有什么机会回报一个知县的恩情?但命运往往就是如此奇妙。 回到家乡的兰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年后,她被选入宫中,成为了咸丰皇帝的秀女。 在宫中,兰儿以其聪慧的头脑和过人的能力,很快获得了咸丰皇帝的宠爱。不久后,她被封为贵妃,并生下了大清皇室唯一的皇子载淳。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年仅五岁的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由于新皇帝年幼,不能亲政,需要太后垂帘听政。 兰儿,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与咸丰帝的皇后,也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共同垂帘听政。这在清朝历史上还是首次。 在执掌朝政后,慈禧太后并未忘记当年吴棠的恩情。她开始关注吴棠的仕途发展,多次在重要时刻为他举荐。 吴棠的仕途也因此进入了快车道。他先是被破格提拔为两广总督,掌管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政大权。 在两广总督任上,吴棠政绩斐然,展现出了过人的治理能力。这更加坚定了慈禧太后提拔他的决心。 随后,吴棠又先后出任闽浙总督、四川总督等重要职务。从一个县官成为封疆大吏,这样的升迁速度在清朝官场并不多见。 在同治年间,吴棠的地位已经与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重臣不相上下。这些人都是当时清廷倚重的重要大臣。 每当朝廷遇到重大决策时,慈禧太后都会召见这些疆臣商议。而吴棠总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赢得太后的赏识。 这些重臣中,李鸿章主持淮军,曾国藩领导湘军,左宗棠统帅楚军,而吴棠则在地方治理方面展现出色。他们各有所长,共同支撑起了同治中兴的大局。
1853年,慈禧父亲去世,16岁的她扶柩回乡,遇冷眼无数。岂料,路过清河县,知县
爱吃凉历史
2024-12-27 19:15:35
0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