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带的李承乾 帅气,聪明,孝顺,好学,能干,名声好,14岁就可以监国,对李世民说"老爹你放心出去,有我看家。"连史书记载是"性聪明、特敏慧、丰姿俊嶷、仁孝纯深,素有贤名"大唐一等一的好男孩,资质好,出身好,咋看都妥妥是大唐帝国的初升朝阳,前途无量。 李承乾作为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长子,自小便受到父亲的宠爱。李世民非常重视其教育,甚至在李承乾年仅六岁时便请来了当时的名儒陆德明与孔颖达,为其教授《诗》《礼》等儒学经典。 李世民深知,培养儿子成材,必须从小抓起。特别是在自己即位后,他更加重视李承乾的成长,不仅让他系统学习儒学,还亲自安排他旁听朝政,接触国家大事。 李承乾的聪明才智也让李世民感到非常欣慰。尤其是在一次李世民出巡时,李承乾被留在京城处理政务。李世民归来后,看到自己的儿子能够妥善处理政事,展现出不凡的帝王风范,作为父亲的他无比高兴。 为了庆祝儿子的进步,李世民不仅宴请了李承乾的老师,还特地款待了太子府的所有官员。李承乾不仅是唐朝的太子,更是李世民的骄傲和寄托。 然而,李承乾并非一生都如意。贞观五年,年仅十岁左右的李承乾突患重病,病情顽固,任何治疗均无效果。李世民心急如焚,他曾请来数位名医,但始终未能治愈李承乾的病情。眼见自己最爱的儿子病情日益严重,李世民竟打破了自己的原则,决定求神拜佛。 唐太宗一向自信于自己的治国能力,甚至不信神佛,但为了儿子,他终于决定破天荒地请道士秦英为李承乾祈福。出人意料的是,这次祈福竟然奇迹般地治愈了李承乾的病。 为了感激神灵,李世民不仅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大规模召集三千人出家,为儿子积福。此外,他还下令减免了囚犯的罪行,试图通过积德行善来为儿子祈求健康。 然而,命运并未因此对李承乾宽容。两年后,李承乾再次生病,唐太宗再一次请来了天竺高僧波颇为儿子祈福。尽管他深知神佛未必能决定天下大事,但每当面对爱子生死,李世民无法忽视一颗父亲的心。 面对儿子的病情,他将所有的权威与威严抛之脑后,舍弃了君主的矜持,只为换取一个儿子健康的希望。 贞观八年,李世民见证了李承乾加元服的重大时刻。这一礼节标志着李承乾正式步入成年,李世民内心的骄傲与喜悦难以言表。 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时刻,李世民不仅下令大赦天下,给朝中官员加官晋爵,还举行盛大的宴会,邀请了百官和百姓共同庆祝。 随着李承乾逐渐长大,李世民的宠爱也愈加显而易见。无论是李承乾的婚礼,还是他迎来了自己的嫡长子,李世民都会一再大赦天下、盛情款待群臣,似乎每一次的家事都充满了庆典与荣耀。这种过度的宠爱,为李承乾的人生埋下了隐患。 然而,命运并未一直眷顾这个太子。在一段时间后,李承乾因患足疾而身心俱疲,这对于一直自视甚高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足疾不仅使李承乾的身体逐渐衰弱,也让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与风采。 从此,他的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荒唐与放纵。他开始沉迷于奢华的生活,宠爱男宠,信任宦官,完全背离了此前东宫简朴的风格。更加令人震惊的是,他在东宫内藏匿了突厥人,这一行为无疑在朝中引起了广泛的不满。 朝臣们终于无法忍受李承乾的所作所为,纷纷上书请求废除他的太子之位。然而,李世民作为李承乾的父亲,虽然知晓儿子行为失当,但始终未能忍心废弃他。李世民深知,李承乾是自己最为宠爱的儿子,这一决定关乎家族的未来,因此他坚决拒绝了大臣们的请求。 为了挽回局面,李世民采取了一个强有力的措施:任命魏征为李承乾的导师,并配备了十余位名臣辅佐李承乾,诸如房玄龄、杜正伦等人。 然而,尽管有这些贤良之臣的辅佐,李承乾最终未能从迷途上回头。或许是由于一时冲动,或许是受到了谗言的影响,他竟然谋反了。谋反这一重罪,在当时无疑是死罪。无论如何,李承乾再也无法保住太子之位。最终,他被废除,李世民将太子之位转给了李治。 对于李世民而言,选择李治并非出于对其的深厚喜爱,而是考虑到李承乾的处境。他认为,若是立李泰为太子,李承乾与晋王都可能因权力斗争而危及政权稳定。而立李治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各方利益,避免李承乾与李泰之间的冲突。 虽然李世民深爱李承乾,但这种溺爱并未能为李承乾带来成长和责任感。正如当代社会中的“熊孩子”,李承乾未能在父亲的过度宠溺中找到自我成长的契机,最终走向了自己的毁灭。 参考资料:覃仕勇著. 《中国史速读》 2020
长孙皇后带的李承乾 帅气,聪明,孝顺,好学,能干,名声好,14岁就可以监国,对李
爱吃凉历史
2024-12-26 19:35:41
0
阅读: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