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科学家陆元九公派赴美留学,而在货轮上,他只因太过饥饿多拿了一个面包,却被一旁的美国人看到,美国人凶狠的盯着他,还一脸鄙夷的说:“真不要脸!” 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时点赞关注一下,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谢谢支持! 少年时的陆元九曾经不爱学习,整日沉迷于京剧之中,但一次与父亲的谈话,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父亲用他的方式,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陆元九幼小的心灵中。 他告诉陆元九,只有当一个国家强大时,她的子民才能真正挺直腰杆做人,那一刻起,陆元九下定决心,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实力为国争光。 就这样,在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陆元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京剧迷,如今成了全校闻名的学霸,成绩名列前茅,奖状不断,1937年,当陆元九被心仪已久的中央大学航空学院录取时,他知道,自己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大学的生活丰富而充实,当其他同学在享受青春时,陆元九却常常独自一人,在图书馆和实验室中忘我地钻研,他明白,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唯有努力学习,才能真正掌握改变国家命运的力量,所以他从不浪费分秒,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学者。 四年转瞬即逝,陆元九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止步,因为他听从了内心的召唤,远赴重洋,成为了第一批公费赴美留学生之一。 当他登上去往美国的轮船时,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他期待着在异国他乡收获更多知识,为祖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安排了那个改变他一生的面包事件。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成为了陆元九心中永远的刺,从那时起,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诱惑,他都矢志不渝,坚持自己的理想。 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物质条件优越的国度,即使有再多的挫折和不公,他都没有动摇回国报效祖国的决心,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是什么让他来到这里,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不断前行。 在美国求学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语言的隔阂,文化的差异,都成为陆元九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但他却愈挫愈勇,化压力为动力。 当其他留学生还在适应异国生活时,他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陆元九最终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惯性导航博士学位的人。 当陆元九戴上博士帽的那一刻,他并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相反,他的心中升起了一个更加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为她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当时的中美关系并不如意,陆元九回国的道路充满了荆棘。 为了今后回国的顺利,陆元九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退出了涉密较多的科研小组,转而到机密较少的实验室工作,这一举动,虽然意味着他要放弃一些研究机会,但却体现了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就在陆元九为回国做准备的时候,一场战争爆发了,朝鲜战争的硝烟,笼罩了中美两国的上空,作为同盟国的中国,义无反顾地支援朝鲜,这让本就紧张的中美关系雪上加霜,陆元九眼看着回国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心中难免有些沮丧,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等待时机的到来。 两年零九个月,战争终于结束了,随着停战协议的签订,陆元九看到了回国的曙光,经过多方努力,1956年,中美两国达成协议,允许在美中国留学生自愿回国,当陆元九带着一家老小,走过深圳罗湖桥的那一刻,热泪盈眶,漂泊了十一年,他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怀抱。 回国后的陆元九,立即投身到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他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为中国的导航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陆元九深知,航天事业关乎国家安全和尊严,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常常告诫身边的同事和学生,在航天领域,99分不算及格,只有100分才是合格,对于产品质量,更是要做到万无一失,他这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中国航天人的宝贵财富。 陆元九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人才培养上也是精益求精,他常常亲自指导学生,悉心传授经验,他的学生谢天怀,为了写一篇毕业论文,整整修改了九次,足足花了一年的时间,但正是在陆元九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优秀的航天人才脱颖而出,成为祖国航天事业的中流砥柱。 岁月流转,斗转星移,陆元九的一生,是与祖国航天事业紧密相连的一生,从一个怀揣航天梦想的青年,到一个领导中国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陆元九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即使到了百岁高龄,他依然关注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年轻人指点迷津,2021年,在他101岁生日之际,国家授予他“七一勋章”,以表彰他为国家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我在罐头搞创作 信源:百度百科:陆元九
1945年,科学家陆元九公派赴美留学,而在货轮上,他只因太过饥饿多拿了一个面包,
宋看社会
2024-12-25 11:09:57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