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什么人们很少食用?当地农民直言:“别说吃了,我们甚至都不敢招惹它!”这是怎么一回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时点赞关注一下,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谢谢支持! 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广袤田野上,一种色彩斑斓的精灵时常出没,它们就是野鸡,作为雉科雉属的鸟类,野鸡拥有30多个亚种,遍布中国大江南北,从平原到高原,从湿地到旱地,几乎无处不在。 野鸡中的雄性尤为抢眼,它们头戴鲜红“王冠”,身披五彩“战袍”,长尾如同彩带飘扬,每到繁殖季节,雄鸡便会开屏炫舞,以最美的姿态吸引雌鸡,相比之下,雌鸡就显得低调多了,它们羽毛朴素无华,安静地充当配角,全力配合雄鸡的“演出”,野鸡的繁殖能力非常强,一只雌鸡每年可产蛋十几枚,短短几年便能繁衍出一大群后代。 曾几何时,野鸡还是餐桌上的宠儿,它们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山珍野味中的上品,逢年过节,人们总喜欢猎上几只野鸡尝尝鲜,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彰显了生活品味,那时候,捕猎野鸡的人络绎不绝,大家趋之若鹜,恨不得把野鸡捉尽杀绝。 然而好景不长,过度猎捕终究让野鸡付出了惨重代价,随着野鸡数量锐减,它们濒临灭绝的边缘,为了挽救这个物种,国家及时出台政策,将野鸡列入保护动物名录,严令禁止任何人捕猎、食用野鸡,于是,昔日餐桌上的常客,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了与世无争的“精灵”,再也没有人敢觊觎它们了。 在严格的保护政策下,野鸡种群开始逐步恢复,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个过程竟如此之快,不到十年时间,野鸡就从珍稀物种变成了泛滥物种,它们的数量暴涨,不仅重新占领山林,更是大举入侵农田,成了不速之客,尤其在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大量野鸡结群而来,将辛勤播种的农作物啃食殆尽,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农民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眼看着一茬茬庄稼被糟蹋,一年年的辛苦化为乌有,他们心痛不已却又无可奈何,法律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得捕杀野鸡,违者将受到严惩,于是,农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野鸡在自家田地里“耀武扬威”,连驱赶都不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触犯了“天条”。 更让农民苦不堪言的是,野鸡似乎越来越“嚣张”了,它们大摇大摆地在田间“巡视”,一点也不怕人,仿佛在宣示主权,农民无奈至极,有时候甚至产生一种错觉,自己才是那个“不速之客”,而野鸡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眼看着损失惨重,农民们又不甘心就这样认输,他们开始想方设法驱赶野鸡,土办法层出不穷,有的在田间布置稻草人,模仿人形吓唬野鸡;有的挂起五颜六色的彩带,利用野鸡怕生的特点,还有的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睡眠,通宵达旦地守在田边,生怕错过野鸡来袭的蛛丝马迹。 然而这些办法收效甚微,野鸡们似乎越来越聪明,很快就适应了各种“威慑”,该来的照来不误,农民们虽然废寝忘食当起“守田奴”,却始终无法彻底根除野鸡的侵扰,久而久之,他们也感到身心俱疲,深感自己在这场攻防战中处于下风。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野鸡这么多,农民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大快朵颐一番呀,可事实恰恰相反,如今越来越少的农民愿意吃野鸡肉了,一方面,多年禁猎使野鸡们变得瘦小寡味,肉质大不如前。 另一方面,野外环境复杂,野鸡很可能携带多种寄生虫和病毒,食用后极易引发疾病,一些不信邪的农民曾经尝试捕食野鸡,结果闹出人命,自食恶果,聪明的农民们早已学乖,宁可饿肚子,也不冒险啖送上门的野味。 野鸡泛滥引发的人鸡矛盾,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生态系统的失衡,当初为了挽救野鸡,我们实行了高压的保护政策,这固然出于善意,却是一种片面的做法,它只顾及了动物的生存权,却忽视了人类的生存权;它追求野生动物数量的极大化,却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久而久之,失衡就在所难免。 这提醒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秉持系统思维,讲究平衡,片面强调一方,势必伤害另一方,唯有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才能实现共赢,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可以因地制宜地划定自然保护区,既给野鸡一片安全的栖息地,又限制它们的活动范围,避免危及农田。 当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用实际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信源:百度百科:野鸡
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什么人们很少食用?当地农民直言:“别说吃了,我们甚至都不敢招
宋看社会
2024-12-14 15:15: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