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纽特人在零下50度的北极住在冰屋里,他们不会被冻死吗?他们又是如何御寒生存的?

宋看社会 2024-12-14 12:57:06

因纽特人在零下50度的北极住在冰屋里,他们不会被冻死吗?他们又是如何御寒生存的?   在地球的最北端,广袤的苔原上散落着一座座白色的圆顶建筑,犹如一个个可爱的小蘑菇,它们就是因纽特人的冰屋,这个古老民族在极地的家园,   因纽特人是如何在冰天雪地里建造这些奇妙的冰屋的呢?原来,他们拥有一套独特的“筑屋艺术”,首先冰屋的建材可不是平常的雪花,而是经过压实的致密雪块,因纽特人用骨制工具将雪块切割成整齐的长方体,如同砌砖一般垒起冰屋的墙壁。   冰屋的设计也颇具玄机,屋顶呈半圆形,拱顶与螺旋状的墙体巧妙结合,既能承受风雪的重压,又能最大限度聚拢室内热量,入口处还有一个小矮门,进出都需弯腰,看似不便,实则防止冷空气大量流失。   更为神奇的是,冰屋的建造顺序与常规建筑恰恰相反,因纽特人先从屋顶开始,一圈一圈向下垒砌,最后才封闭底部,仿佛在雪地里种出一个冰结的蘑菇,这个方法不仅省力,还能在建造过程中为建造者遮风避雪。   说到避雪,冰屋最令人称奇的就是它的保温性能,在室外零下50度的极寒天气,冰屋内却能维持在零上数度,这背后有何物理学奥秘呢?   原来那些紧实的雪砖不仅导热性极低,而且内部充满细小的气泡,是天然的隔热材料,加上拱顶、半地下、矮门等结构设计,冰屋内的热量难以外逸,一旦温度稳定便可长时间保持。   如此一来,哪怕在冰屋内生火取暖,雪墙也不会轻易融化,因纽特人的火力全开秘诀有三:铺设兽皮、点燃油灯和巧用火盆。   兽皮是冰屋的墙纸和地毯,村民将捕获的海豹、北极熊等动物的毛皮铺满墙壁和地面,憎寒的皮毛如同天然的壁炉,源源不断地向屋内辐射热量,油灯则是因纽特人点亮冰屋的智慧之举,他们用海豹油作燃料,将兽骨做成灯芯,昼夜不息地燃烧,这盏原始的灯不仅照亮了黑夜,也驱散了寒冷。   然而海豹油毕竟宝贵,不可一直挥霍,于是,因纽特人还发明了另一个取暖工具——火盆,他们将骨头或石头垒成半圆形,其中燃起熊熊篝火,但火势被控制在恰到好处的程度,既能温暖室内,又不至于烤化冰墙,据说,熟练的因纽特人可以仅凭手感就把握火候,火盆遂成了他们的恒温器。   有了兽皮、油灯和火盆的三重保暖,在冰屋里安然入眠也不再是梦想,但你能想象,在一张冰做的床上,因纽特人是如何酣然入梦的吗?   原来他们的冰床可不是单一的冰块,而是由雪、柳枝和兽皮三种材料层层铺就而成,最下层是压实的雪,起到支撑和隔离冰冷的作用,中间铺一层柔韧的柳枝,既能通风透气,又能缓冲冰面的硬度,最上层则覆盖着厚实的兽皮毯,让卧床变得柔软温暖,睡觉时,因纽特人还会钻进毛茸茸的兽皮睡袋,将最暖和的皮毛朝内,紧紧相拥而眠,他们的体温在这个密闭空间里回环积聚,抵御了窗外的滴水成冰。   冰屋中,因纽特人不仅睡得香,吃得也颇为独特,他们的餐桌上常常出现生肉身”,这可不是日式料理,而是原始的储藏方法,在电冰箱出现之前,人类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储存食物,因纽特人发现,在极寒条件下,生肉可以长期保鲜而不腐败,虽然口感略显生涩,但在物资匮乏的冰原,吃身”比挨饿强多了。   事实上,因纽特人的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的肉食为主,与他们所处的“冷酷”环境息息相关,冰天雪地里,植物难以生长,唯有鱼类、海洋哺乳动物、驯鹿等野味能提供充足的营养,捕获猎物后,他们往往饱餐一顿,大快朵颐,用脂肪和蛋白质快速补充热量,这是他们御寒的套餐”,兽类身上的厚脂肪更是抵御严寒的秘密武器,犹如一个天然的宝宝”,帮助他们熬过漫漫冬日。   其实因纽特人自身的体质也经过了岁月的淬炼,从而适应了北极圈的残酷条件,他们往往身材矮小,四肢粗壮,这是千百年来在极地“修炼”出的体格,相比修长的躯干,短小精悍的四肢有利于保存体温,同时,他们的手脚较大,耳朵较小,这也是一种散热面积最小化的生理进化。   因纽特人的面部轮廓也颇具特色,双颊略微突出,眉骨和颧骨高耸,这一方面是皮下脂肪丰厚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抵御刺骨的寒风,小而微翘的鼻子以及稍显狭长的眼睛则能防止雪盲症,冰雪反光对角膜的损伤被降到最低,可以说,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因纽特人的身体被大自然精心雕琢,以求在酷寒中生生不息。   除了独特的体格,他们的皮肤也有防寒的奥妙,常年生活在冰雪中的因纽特人,皮肤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脂肪,既能阻隔寒气,又能锁住体温,据说即使在零下40多度的环境中,他们裸露在外的皮肤也不会冻伤,这都要归功于这层天然的“隔寒霜”。   倘若因纽特人只是单独一两个人,他们在北极也难以存活,千百年来,他们携手并肩,共同缔造了这个冰屋文明的奇迹。   信源:百度百科:生活在北极地区的人类族群:因纽特人

0 阅读:0
宋看社会

宋看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