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真正的优势在哪里?从亚健康角度来说几句。 亚健康是一个当代新名词,有的人身体既不属于健康范畴,也没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而处于两者之间,被称为“第三状态”、“过度状态”等,在国内被称为“亚健康状态”。 实在说,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比如您疲乏无力,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到医院一检查,查不出任何问题,会被判断为“亚健康”;您情绪低落,气短懒言,胸闷,对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这更难了,在西医的范畴里,这算什么病呢?抑郁症吗?好像没这么严重,那也只能算“亚健康”;您食欲不振,怕冷怕热,记忆力下降……这些症状,体检多数也没什么病变,只能归类到“亚健康”;甚至有的疑难杂症,无法确诊,也让“亚健康”来背锅。于是有人调侃说:亚健康是个筐,找不到病因都往里装。 在现代医学中,面对患者的这种状态时,因为检查指标没有达到某种疾病的标准,医生很多时候会束手无策,只能跟病人说:您没病,放宽心,平时注意饮食,多运动,调理下就好了。 很显然,患者对这样的看病效果是不满意的——医生说我没病,可我确实不舒服呀! 这种情形,恰恰是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讲“辨证施治”,很多身体症状,中医诊断的结果,不是说什么病,如果要找个名词对比,那么西医的“亚健康”,最接近中医里的“欲病”,但这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根据不同症状,可以诊断为中医里的不同“证”,然后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辩证的方法非常多,也很复杂,我们就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比如您情绪低落,暴躁易怒,胸肋胀痛、咽喉有异物感、乏力、便溏等,那可能是肝郁脾虚证。医生除了叮嘱您放松身心、调节情绪外,可以服疏肝健脾的逍遥丸。 比如您腰膝酸软、疲乏无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潮热盗汗等,那可能是肝肾阴虚证。根据不同情况,可以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中药方。 这在中医“治未病”上,可以叫“欲病先调”,“已病早治”。 如果这个阶段不调理、不治疗,发展到严重疾病的阶段,医学再来介入,其实很多时候已经晚了。医生不是万能的,很多疾病,难以治愈,不说人人谈之色变的癌症,就算常见的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都只能吃药控制,没有哪个医生敢说,我能给你治断根。无论是中医西医,敢这样说的,多半是骗子。 其实这种情况,《黄帝内经》里也早就说了:“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为什么人到中年,尤其是老年后,各种病就出来了呢?其实并不是年纪大了突然生病了,是这些病已经在您身上潜伏了很多年,而疾病早期被笼统地归纳为“亚健康”,你也有我也有,似乎人人都有亚健康症状,于是就不以为然。等疾病来临时,才发现很多病只能终身服药。 所以自古以来,中医都强调预防大于治疗,“上工治未病”,于是才有《扁鹊见蔡桓公》这样的故事。 几千年来,经过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治未病”的内涵不断发展,其范畴有以下几点: 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欲病先调,防微杜渐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愈后调摄,防病复发 “愈合调摄”,也是中医的特色。 中医非常重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所以在具体疾病的治疗上,不但注重外治,也重视内调。 比如您是口腔溃疡,将中药粉末涂于患处,几日后就能治愈。但同时,中医也会通过辩证,找出引起口腔溃疡的原因,通过内服等方法,来调理您的体质,防止疾病再次复发,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我们看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养生?其实就是一种健康观念的转变,从“已病图治”,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 关注@养生杂志,学习更多健康知识。
中医真正的优势在哪里?从亚健康角度来说几句。 亚健康是一个当代新名词,有的人身
初彤爱养生
2024-12-24 17:28:58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