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辞去职务后,李先念叮嘱:不要给他看材料,究竟是何用意? 这是陈永贵首次体验到人走茶凉的凄凉。刚刚辞去副总理职务没多久,许多人便开始对“大寨精神”评头论足,更有甚者,处心积虑地想让他陷入困境,因而四处传播各种流言蜚语。最让他痛心的是,一直被视为好兄弟的李先念也公然指示下属,阻止将内参递给陈永贵。这无疑让他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但李先念此举,到底是出于何种动机呢?是趁人之危,还是出于对陈永贵的关爱和保护? 陈永贵出身农民,尽管身为村支书,但他依然经常亲自动手在田间劳作,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大寨村遭遇自然灾害时,他并未依赖政府的援助,而是独自带领全村老少进行自我拯救,凭借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成功战胜了天灾。 毛主席听闻此事后,深受感动,亲自批示“农业学大寨”。就这样,原本大字不识几个的陈永贵在事业上一路攀升至副国级。尽管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仍旧保持着那份源自农民的质朴本色,始终如一地头裹白毛巾,与北京政治圈子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他,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以性格宽厚、贴近民众的李先念最为知心。 在上世纪80年代,陈永贵感到自己在工作中逐渐力不从心, 为了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负担,他毅然向中央提交了辞职报告。然而,在离职之后,他的处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李先念在内的周围人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虽然陈永贵已经从副国级的岗位上退下来,但按照我国的传统,他仍然有权定期收到一些内参和政府文件。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寨精神"开始受到了诸多批评。陈永贵看到这些批评意见后,感到非常愤怒和委屈。他曾经因为这个问题而大发雷霆,他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在大寨辛辛苦苦工作了这么多年,退休后还要遭受别人的指责? 这个问题让陈永贵感到非常困扰,他为此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最后,他只能找到好兄弟李先念,向他倾诉自己的满腹委屈。李先念尽力安慰老友,等他离开后,特意通知下属单位,以后不要再给陈永贵送内参,因为他看到这些会生气,这对他的健康不利。这并不是李先念在贬低陈永贵,而是他出于对老朋友的关心,担心他的健康状况。他深知陈永贵当年为了大寨吃了许多苦,如今年纪大了,身体上一堆慢性病也随之逐渐加重,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远离纷争,过上宁静舒适的晚年生活。 在处理陈永贵的问题上,李先念的方法显然成效显著。那些激起陈永贵愤怒的投诉信,看不到了。陈永贵的心情也就得以平复。然而,这个过程中,李先念所承受的压力却鲜为人知,他不仅以副总理的身份挡下了许多对陈永贵的追责,还在陈永贵离职后,为他抵挡了无数的明枪暗箭。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李先念,陈永贵可能早已被这些攻击所淹没。多年以后,陈永贵回想起这段往事,他深情地说:“要不是李先念,你们可能就见不到我了。”这种坚定的友谊,实在是让人羡慕不已。那么,这两个人是如何建立起如此深厚的友谊的呢? 陈永贵因其出色的才能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誉,被调至中央,担任负责农业事务的副总理一职,与周总理共同推进国家农业发展。在这个全新的工作环境中,陈永贵与李先念逐渐熟络起来。李先念性格温文尔雅,待人友善,让陈永贵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在共事的过程中,陈永贵从李先念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在国庆25周年纪念大会上,周总理发表完演讲后,陈永贵激动地双手举过头顶,为他热烈鼓掌。然而,这一真性情的流露却引起了“四人帮”的不满。面对这些暗讽和挑衅,陈永贵毫不畏惧,当众反驳了他们的言论。得知此事后,李先念特意给陈永贵打了一通电话,表达了对他坚定立场的钦佩之情,并赞赏他刚正不阿的性格。自此,两人成为了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退休后的陈永贵并未闲赋在家,而是选择到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我国农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永贵辞去职务后,李先念叮嘱:不要给他看材料,究竟是何用意? 这是陈永贵首次体
乐荷谈文化历史
2024-12-18 03:44: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