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位潜伏在台湾的女地下党,在被敌人抓捕的前夕,从容的收着阳台的旗袍,对此敌人没有察觉任何不妥,而她走向阳台取下的这身旗袍,也成了她向组织传递出来的最后一份情报! 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时点赞关注一下,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谢谢支持! 萧明华,这个出生于1922年的女孩,从小就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慧,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求学之路注定坎坷,从开封到重庆,再到北京,她的脚步踏遍半个中国,也让她的思想在求学过程中悄然发生变化。 在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一位传奇女作家谢冰莹走进了萧明华的生命,谢冰莹曾参加过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也曾执笔疾书,记录下那段峥嵘岁月,在谢冰莹的引导下,萧明华开始尝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她的文章陆续见诸报端,一时名声鹊起。 但对萧明华而言,文字是利剑,更是号角,她要用手中的笔,唤醒国人,抗击外敌,在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求学期间,另一个人悄然走进了萧明华的生命,他就是朱芳春,表面上是一位普通教授,实际上却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在朱芳春的引导下,萧明华接触到了大量进步书籍,如饥似渴地汲取着革命养分。 1947年的一个秋夜,萧明华做出了改变自己一生的选择,在朱芳春的介绍下,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朱芳春曾郑重其事地告诉她,在这条道路上,生死难料,甚至可能随时牺牲,但萧明华没有丝毫犹豫,她坚定地说:“为了革命,牺牲又算得了什么?” 机会很快来临,1948年,台湾大学国文系主任台静农向萧明华发出邀请,希望这位才女能去台湾执教,组织上认为,这是打入台湾教育界的绝佳机会,萧明华不仅精通潮州话,而且在语言教学方面颇有建树,于是,怀揣着革命的理想,萧明华踏上了台湾的土地。 初到台湾,萧明华并不急于搞地下工作,而是先在《国语日报》找了一份记者的职务,用以掩护身份,在报社里,她结识了另一位地下党员梁容若,两人很快便惺惺相惜,成为无话不谈的革命密友,当得知化名“于非”的朱芳春也受组织派遣来到台湾后,萧明华的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为了更好地开展地下工作,组织决定让萧明华和于非举行一场假结婚,在外人看来,这是一场政界名流云集的盛大婚礼,谁能想到,这对新人却在谋划着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呢? 婚后萧明华和于非以教授心理学的名义,秘密发展了一批进步青年,成立了“台湾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在这个高度秘密的组织里,萧明华传播革命火种,为日后台湾的解放做着各种准备。 革命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1949年底到1950年初,萧明华和于非冒着生命危险,向大陆成功传递了六次重要军事情报。 这其中就包括了《海南岛防卫方案》和《舟山群岛防卫方案》等绝密文件,正是有了萧明华等人冒死传回的情报,解放军在进攻海南岛和舟山群岛时,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取得了节节胜利。 然而每一次胜利的背后,都有血与火的代价,潜伏就像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危险也正在朝萧明华步步逼近。 1950年初的一天,萧明华如往常一样在台湾师范学院教书,课间,她无意中瞥见窗外有两个陌生人在盯着自己,顿时心中警铃大作,多年的地下工作经验告诉她,危险来了。 萧明华快速权衡利弊,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私下通知了梁容若等同志迅速撤离,自己则主动留了下来,她明白,组织安全高于一切,自己留下可以为其他同志争取宝贵的时间。 为了不打草惊蛇,萧明华假装若无其事地走向阳台,取下晾在那里的旗袍,这件旗袍,是她和于非约定的紧急信号,果然,当晚于非看到信号后,立即带着那批至关重要的情报转移了。 随后萧明华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监狱简直就是人间地狱,电刑、老虎凳、不让睡觉……各种非人的酷刑,无不在摧残着她年轻的身体,但让特务们始料未及的是,萧明华的意志如钢似铁,她宁死不屈,坚守秘密。 整整278天,萧明华在敌人的刑讯室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1950年11月8日,萧明华被押赴刑场,面对死亡,她没有一丝畏惧,反而昂首挺胸,高呼革命口号,英勇就义,年仅28岁的萧明华,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和人民。 32年后萧明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在她的墓碑上,没有过多的言辞,只有三个大字——归来兮,这是于非专门为她题写的,寄托了无尽的哀思。 岁月如梭时代变迁,但萧明华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她以青春和生命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革命赞歌,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 萧明华走了但她的精神永存,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让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化作我们前行的动力,让我们为了美好的明天,在新的赶考路上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让英雄们含笑九泉! 信源:华声在线
1950年,一位潜伏在台湾的女地下党,在被敌人抓捕的前夕,从容的收着阳台的旗袍,
宋看社会
2024-12-17 12:53:15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