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对中国动武!”若非这段临终视频意外公开,恐怕绝大多数国人都不知晓这位功勋

宋看社会 2024-12-17 11:53:43

“没人敢对中国动武!”若非这段临终视频意外公开,恐怕绝大多数国人都不知晓这位功勋卓著的”两弹”专家,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面对医护人员的劝告,他坚定地回应:“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这位有着如此气魄的老人,正是爆炸力学领域的泰斗--林俊德院士!   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时点赞关注一下,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谢谢支持!   2012年5月的一个黄昏,西安某医院重症监护室内,一位头戴氧气面罩、全身插满管子的老人正挣扎着想要坐起,他虽已奄奄一息,双眼却炯炯有神。   “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老人坚定地对医生说,声音微弱却掷地有声,医生劝他好生休息,可他执意要继续工作,这位执着的老人,就是“两弹一星”功勋、爆炸力学泰斗林俊德院士。   1963年正值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关键时期,急需一批科学家到条件极其艰苦的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工作,年仅25岁的林俊德,刚刚大学毕业,正是意气风发、憧憬未来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到罗布泊,献身于核武器研究事业。   在罗布泊戈壁滩上,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甚至连最基本的实验器材都没有,林俊德和战友们如何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们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行车零件和闹钟零件,就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核爆冲击波压力自记仪,就是凭着这股子倔强劲儿,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攻克。   2012年已经75岁高龄的他,被确诊为晚期胰腺癌,面对病魔的折磨,他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下定决心,要把最后的时光都献给心爱的核武器事业。   躺在病床上,他还在关心着学生的培养,还在整理着毕生的心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还在用颤抖的手敲击着键盘。   林俊德是新中国无数优秀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们心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祖国需要我做什么?个人的得失、安危,在国家利益面前,显得那样微不足道,正是一代代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才铸就了我们国家的核盾,为祖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那个“两弹一星”时代,催生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林俊德院士等一代科学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奋进的巨大力量之源。   生命的最后时刻,林俊德躺在病床上,却心心念念着他魂牵梦绕的罗布泊,他对家人说,自己去世后要把骨灰撒在那片戈壁滩上,与战友们长相伴,这个请求,让在场的亲友无不动容。   林俊德已经把生命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祖国的核武器事业,在罗布泊,他和战友们一起,在茫茫戈壁滩上,度过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岁月,没有豪华的实验室,没有精密的仪器,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障,但他们靠着一股革命热情和必胜信念,硬是在荒凉人烟的大漠戈壁间,筑起了共和国的核盾。   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多少怀揣爱国之心的科研工作者,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的宏伟蓝图,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国防科技事业,罗布泊,这个当年无人问津的茫茫戈壁,就成为了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心目中的“圣地”。   如今,当人们驱车驶过罗布泊时,依然能够看到一块块斑驳的水泥墩,那是当年科研人员搭建试验场地留下的痕迹,也是中国“两弹一星”伟业的历史见证,那一段峥嵘岁月,那一曲爱国奉献的壮歌,穿越时光的迷雾,依然让人热血澎湃。   林俊德院士等一批“两弹一星”功勋,是共和国最闪亮的坐标,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融入共和国前行的航程,激励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北斗组网,从尖端武器装备到前沿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七十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不断书写着辉煌。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的力量,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唯有心怀"国之大者",坚定"四个自信",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引领,以林俊德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信源:2022年5月31日,中华网:“没人敢对中国动武!”将军离世前的十小时,感动全中国

0 阅读:1
宋看社会

宋看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