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我国高价从德国进口了一台压缩机,可谁知刚用没多久就出现问题,对此德国表示维修需要3000万,而且还得半年的时间,而这让一位64岁的焊工非常愤怒,当即表示他20天就能修好这台机器! 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时点赞关注一下,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谢谢支持! 1992年的一天,沈阳鼓风机厂里,一台从德国进口的关键压缩机突然罢工了,这位不速之客的到访,让整个厂子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厂领导多方联系,可德国厂家却漫天要价,3000万的维修费令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更令人沮丧的是,对方表示维修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消息一出,员工们议论纷纷,人心惶惶,副厂长王明一筹莫展,坐在办公室愁眉不展。 危急时刻,一位名叫杨建华的老焊工挺身而出,这位头发花白、身材略显佝偻的老人,在鼓风机厂工作了几十年,技术精湛而且经验丰富,尽管他只有初中学历,但一直坚持学习钻研,面对同事们惊讶又怀疑的目光,杨建华坚定地走进副厂长的办公室,拍着胸脯说:“王厂长,这台压缩机,我20天就能修好!” 王明听后,先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起来:“杨师傅,这可是德国造的先进设备啊,咱们可没有图纸和配件,你这不是痴人说梦吗?”杨建华面色凝重,语气坚定:“厂长,我干了一辈子焊工,这里的每个螺丝钉我都了如指掌,相信我,一定能攻克这个难题,为咱们工人争口气!” 杨师傅的一番话,让王明动容了,他知道,眼前这个朴实的老工人,早已将鼓风机厂视为自己的家,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既然杨师傅已经豁出去了,不如就给他这个机会,死马当活马医吧!想到这里,王明双手抓住老人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杨师傅,压缩机的维修,全厂上下就指望你了!” 第二天杨建华就带领着一支年轻的突击队,来到了压缩机跟前,只见他们或俯身察看,或仔细测量,认真评估着眼前这台庞然大物的“病情”,经过一番“会诊”,杨师傅开出了“药方”:立即开展拆卸作业,寻找故障根源,并制定维修方案,说干就干,队员们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拆解工作。 经过数小时的努力,压缩机终于被“解剖”得七零八落,杨建华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着每一个零部件,突然,他的目光凝固了,嘴里喃喃道:“找到了,问题就出在这里!”原来,在压缩机的内部,有一个巨大的机壳出现了明显的磨损,导致气流无法正常压缩,这是罪魁祸首!可是,坏消息也随之而来:这种关键部件,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德国厂家又不提供图纸和技术支持,眼下竟无从下手。 杨建华锁紧眉头,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了废弃零件堆上,他灵机一动,对大家说:“我们为什么不试试自己造呢?”说着,他便带头翻找起来,终于从一堆报废的钢材中找到了合适的原料,杨建华戴上手套,亲自操刀,指导年轻人用最原始的方法打磨、焊接,功夫不负有心人,新的机壳渐渐成型,看着这个形状粗糙、满是焊痕的部件,有人发出了质疑:“就凭这个玩意,能行吗?”杨建华自信一笑:“别看它寒酸,咱们中国制造,一样能创奇迹!” 接下来,又一个技术难题摆在了杨师傅面前,由于压缩机运行时温度极高,焊接必须非常均匀,否则新机壳也经不起高温的考验,杨建华反复琢磨,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分段焊接法,他将整个焊接过程分成多个区域,每完成一段就及时冷却,确保温度始终均匀,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却有效避免了机壳变形的风险。 就这样,杨建华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奋战,车间里,电焊的火花映红了他们的脸庞,废料堆旁,一个个新的零件正在成型,办公室里,王明副厂长握着话筒,汇报着最新进展,脸上的表情凝重而又充满希望,20天后,当最后一道焊缝完成,压缩机重新“复活”的时候,所有人都沸腾了!测试结果显示,这台“土装压缩机”的各项性能指标,竟然比从前还要优越! 消息传开,全厂上下一片欢腾,人们把杨建华团团围住,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而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工人,此刻却红着眼眶,哽咽道:“我这一辈子,就为今天自豪!”是的,他和他的团队,用双手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这一刻,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骄傲,是民族自强不息的写照! 杨建华老先生和他的团队创造了奇迹,用20天的时间就修复了那台价值连城的进口压缩机,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震撼弹,在沈阳鼓风机厂引爆,人们口口相传,议论纷纷,对杨师傅的技艺和精神赞不绝口,而且杨建华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沈阳,传遍了东北三省,成为振奋人心的佳话。 如今的杨建华已经是耄耋之年,尽管他早已离开工作岗位,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一代代国企工人,如今的沈阳鼓风机厂,已经成为中国压缩机行业的领军企业,在这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产业工人,他们继承着杨师傅的衣钵,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 信源:中工网:杨建华:“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的精彩人生
1992年,我国高价从德国进口了一台压缩机,可谁知刚用没多久就出现问题,对此德国
宋看社会
2024-12-16 10:55: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