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四军中的悍将,和陈毅平级,却被错误处决,其警卫员建国后成为上将。   高敬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2-05 23:19:46

他是新四军中的悍将,和陈毅平级,却被错误处决,其警卫员建国后成为上将。   高敬亭21岁那年参加革命,迅速进入了鄂豫皖特区的革命斗争。   通过与吴焕先、徐海东等红军将领的合作,他参与了红四方面军的建设。   高敬亭早年便失去了母亲。   他未能接受正规教育。   1927年,作为农协的骨干成员,他参与了黄麻起义,但他的父亲在起义失败后被敌人杀害。   心中的仇恨让高敬亭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工农革命军,。   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因反“围剿”战役失利而撤离鄂豫皖,剩余的部队包括高敬亭在内的将领决定坚守阵地,重建红二十五军。   虽然形势非常困难,但高敬亭成功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保住了根据地的火种。   此期间,他带领红二十八军与敌军作战数百次,歼敌7.5万余人。   毛泽东和周恩来也曾高度评价过他和他的部队。   抗战的全面爆发,国共两党合作,原红军队伍中的许多成员被整编进入新四军。   1937年,新四军成立时,高敬亭被任命为第四支队司令员。   这支队伍的人数最多,几乎占据了新四军兵力的三分之一。   在1938年,第四支队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出色的战斗,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尤其是蒋家河口伏击战。   然而,1937年底,党中央派遣郑位三等人到高敬亭的部队任职,高敬亭却对党中央派来的干部心生抵触,尤其是不愿接受郑位三的任命,并多次通过中共中央长江局要求更换干部。   高敬亭坚持要调戴季英到四支队担任政委,最终导致了与郑位三、萧望东等人的严重矛盾。   不仅如此,高敬亭还违抗了上级的命令,拖延了东进的行动。   根据中央指示,新四军需要迅速展开敌后抗日游击战,但高敬亭迟迟没有执行这一命令,甚至在军长叶挺来亲自传达命令后,他仍然没有迅速行动。   到了1939年,新四军高层认为他不仅不服从军部的指挥,还在队伍中实施山头主义。   1943年,新四军发生了高敬亭所领导的四支队内两名亲信第7团团长杨克志和团政委曹玉福投敌叛变。   尽管高敬亭并未直接指使这两人的背叛,但作为领导,他未能有效地管理部队。   使得一些下级干部要求脱离四支队。   随着杨、曹二人的叛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决定开展“反杨曹”斗争,然而这一斗争最终变质为对高敬亭的批判。   由于他在管理上的失误,以及个人偏袒某些干部的做法,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向党中央和国民党发出电报,要求对高敬亭严惩。   蒋介石在收到电报后,迅速同意了项英的请求。   1943年,高敬亭在没有得到中央正确指示的情况下被执行枪决。   高敬亭死后,留下了妻子史玉清和两个年幼的女儿。   史玉清因其丈夫的死而遭到牵连,最终被逮捕入狱。   她的女儿们也在没有母亲的照料下,大女儿因病夭折,只有小女儿高凤英幸存。   然而,事后中央收到这一处理信息时,明确表示应该采取过渡措施,并派遣干部协助四支队的改造。   毛泽东对高敬亭的死因表示反思。   1977年,时隔38年后,高敬亭终于被平反,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然而,即使在这一决定出台时,关于他过去的“严重错误”仍然没有完全被抹去。   高敬亭在与中央派来的干部,特别是郑位三、戴季英和肖望东等人发生冲突时,表现出了过于强硬的态度。   郑位三是黄麻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且长期从事军事工作,直指其处理问题的方式过于偏激、独断。   当郑位三进入四支队后,高敬亭不仅没有给予应有的支持,反而在其调任时公然与之产生对立。   同样,戴季英与高敬亭的冲突也集中在了两人对待军事策略的不同看法上。   戴季英曾是红25军的重要领导之一,熟悉军事战术,但在进入四支队后,却与高敬亭发生了争执。   高敬亭的第二个问题,是在长期远离中央领导的日子里,高敬亭逐渐培养了自己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对所辖部队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他不愿听从中央的调遣。   然而,高敬亭最严重的错误,还是杨克志和曹玉府,这两个高敬亭的亲信,但他们在高敬亭的纵容下,变得越来越骄横。   最终,这两人带领两班士兵投敌,公然加入敌军。   在杨曹叛变事件发生后那些长期对他有意见的干部,他们开始联合起来,公开反对高的行为。   这场风波很快引发了对高敬亭的批判,指责他管理不善、任用亲信、甚至阻碍中央的战略部署。   时至今日,一些当时参与决策的领导人,如郑位三等人,对于高敬亭的死表示了惋惜。   参考文献:[1]童志强.高敬亭案件深度剖析[J].安徽史学,2015(2):154-162

0 阅读:101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