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全国文人大力推崇的毛泽东《蝶恋花》词,居然被此人评价为没有一句通顺! 前言:胡适在1959年3月11日的日记中对大陆出版的毛泽东诗词表达了一些不满和批评。(日记中记载到他请赵元任看此词押的舞、虎、雨,如何能与‘有’韵字相押。他还说道,湖南韵也无如此通韵法。)他提到了大陆的所谓“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泽东《诗词十九首》,共九叶,称其为肉麻。他特别指出其中最末一首是“蝶恋花”词,被全国文人大力推崇,但他认为这首词没有一句通顺。胡适对这些诗词的评价可能是基于他个人的审美观点和文学标准。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泽东与胡适:一段历史交往的回顾。 在中国历史上,毛泽东和胡适是两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化人物。他们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留下了深远的印记。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交往的故事。 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毛泽东对胡适充满了尊重和仰慕。1918年,毛泽东应杨昌济之召来到北京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而胡适则在北大任教。毛泽东抽空旁听了胡适的课程,并与他建立了一定的交流。胡适对毛泽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思想上,还体现在毛泽东创办“自修大学”的启发上。毛泽东曾向胡适求教,并在胡适的帮助下,为自修大学取名。 多年后,胡适仍然关注着他的“从前的学生”毛泽东。在台湾时,胡适对毛泽东的诗词进行了评论。特别是对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诗,胡适表示“没有一句通的”,这样的评价引起了争议。胡适的评论被认为是过于苛刻和诋毁,而不是一般的诗歌评论。然而,读者们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蝶恋花》有着自己的判断,无需赘言。 毛主席的《蝶恋花》:破韵与创新的艺术尝试! 毛主席的《蝶恋花》一直备受争议,因其韵脚问题而引发了许多讨论。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胡适的批评似乎有一定道理。然而,如果我们从创新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这首词,或许可以发现毛主席在其中进行了一次艺术尝试。 胡适认为,根据《蝶恋花》词牌的要求,上下阕应该同调,五句四仄韵,共八个韵脚,并且要求在同一韵部。然而,毛泽东的《蝶恋花》在韵脚上与传统要求有所不同。上阕的〔柳、九、有、酒〕属于上声二十五有韵,而下阕的“袖”属于去声二十六宥韵。虽然上声二十五有与去声二十六宥通用,但下阕的〔舞、虎、雨〕这三个韵脚字却属于上声七麌韵,与上阕和下阕的其他韵脚字不同。从严格的词谱对照来看,这首词的确“破韵”了。 然而,毛泽东在1958年的自注中明确表示:“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这表明他为了不因韵害意而“破格”,选择保留了原有的韵脚。他认为,诗歌的格律应该为表达服务,而非束缚创作。诗言志,既然格律是为了表情服务的,那么在情感激荡之际,何必过于拘泥于规则呢?诗歌的灵魂在于表达情感,而非死守形式。 《蝶恋花》虽然“破韵”,却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毛泽东在遵循词律的前提下,根据表达需要进行了一些灵活变通。这种创新的尝试,也可以看作是他对旧体诗词的发展和改革的一种艺术实践。毛泽东试图通过打破传统的韵脚要求,探索词牌的新可能性,使词作更贴合当代的表达需求。 因此,从创新发展的角度来看,胡适的批评或许过于死板和苛刻。毛泽东的《蝶恋花》是一次勇于尝试的艺术实践,它在保持词律的基础上,通过灵活运用韵脚,成功地表达了情感和意境。这种创新的尝试值得我们赞赏和思考。 伟人毛主席的客观公正评价与胡适的缺乏容忍与宽容。 胡适,一位崇尚容忍和自由的大学者,以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备受赞誉。然而,在他的日记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对比。在他写日记批评毛主席《蝶恋花》的同一天,他也提到了自己勉强完成了一篇名为《自由与容忍》(后来改为《容忍与自由》)的文章。这篇备受赞扬的文章却暴露了他对批评学生的诗词问题缺乏宽容和容忍的态度,与他所倡导的理念似乎有所冲突。 然而,在1956年2月的一天,毛泽东在怀仁堂宴请全国政协会议的知识分子代表时,对胡适的态度却有所不同。毛泽东说:“胡适这个人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这段话充分显示出毛泽东对胡适的评价并不完全否定他,而是相当公正的。毛泽东承认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有功劳,同时也指出他的顽固性格等缺点。这种评价可能是胡适一辈子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曾被全国文人大力推崇的毛泽东《蝶恋花》词,居然被此人评价为没有一句通顺! 前言
乐荷谈文化历史
2024-11-22 21:02:11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