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何必曾相识——一代伟人毛主席与民族脊梁鲁迅的“神交”! 鲁迅是毛泽东毕生学习、研究、推崇的民族脊梁,他们虽没有见过面,但毛泽东坦言:“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对于鲁迅的独特认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心目中的鲁迅形象。毛泽东认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毛泽东称赞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他认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文学特点及其广泛影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如匕首投枪,直刺黑暗现实,他的思想如火炬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鲁迅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他的思想和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觉醒。 鲁迅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挣扎。他早年赴日留学,后改医从文,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大贡献。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他曾任《新青年》编辑,通过这本杂志,他传播了新思想、新观念,引领了一代年轻人的思想解放。他的著作《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震撼了读者的心灵,唤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鲁迅的杂文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他用文字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性的思考。他的杂文如同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和社会的真相。他的笔触如同一把刀子,剖开了人们心中的伤口,让人们感受到了痛苦和无奈。鲁迅的杂文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社会批判和思想启迪。 伟人毛主席与鲁迅两人的心照不宣 1918年初,周树人任《新青年》编辑,他在该刊上首次用笔名鲁迅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毛泽东也是从《新青年》上第一次看见鲁迅这个名字。1922年,毛泽东在长沙遇到了参加革命的张琼,她向毛泽东讲述了自己受到《狂人日记》启发的故事。毛泽东听后对鲁迅赞赏有加,认为鲁迅的小说比议员名流们的宣言更有力量。 冯雪峰是毛泽东和鲁迅之间精神联系的纽带。冯雪峰是著名诗人和文艺理论家,1928年,他与鲁迅成为了忘年交。1933年,冯雪峰奉调前往中央苏区,担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教务主任和副校长。毛泽东曾向冯雪峰表达了对鲁迅的遗憾,因为他在五四时期见过许多知名人士,如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却没有见到鲁迅。 冯雪峰告诉毛泽东,鲁迅读了他在井冈山时期创作的几首诗词后,赞赏他有一种“山大王”气概。这是鲁迅对毛泽东诗词的唯一评论,也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关于毛泽东诗词作品的评论。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当时并未公开发表,鲁迅是通过何种途径读到这些作品的,目前尚不得而知。 毛泽东对山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多次提出“上山”思想,立志做领导老百姓干革命、闹翻身的“山大王”。井冈山斗争的成功,使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鲁迅以“山大王”气概来评论毛泽东的诗词作品,这一评价确实贴切。 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无论什么场合,毛主席都会废寝忘食地阅读鲁迅的作品。 毛泽东初到延安时,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发现了许多鲁迅的书籍,他便不断派人去借来阅读。从1937年开始,毛泽东频繁引用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在他发表的《论鲁迅》演讲中,引用了三篇鲁迅的文章。毛泽东对鲁迅的作品非常推崇,他认为读鲁迅的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国民性和真正的革命。 毛泽东对鲁迅的作品格外珍视,他一直将《鲁迅全集》放在案头,一有空闲就会阅读。据说,有一次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的一位同志回延安汇报工作时,看见毛泽东正在窑洞里埋头阅读《鲁迅全集》,毛泽东对他说:“要读哇!光读马列的书不够,还要读鲁迅的书。不读他的书,就不晓得什么是国民性,什么是真正的革命。” 毛泽东阅读和保存的《鲁迅全集》有三种版本,分别是1938年的20卷本、1956年的10卷本和1972年的大字线装本。在这些版本中,毛泽东不仅仅是阅读,还会在书中画红线条、圈圈,并在封面上写下一些字迹。特别是在晚年,毛泽东的视力衰退,他特地印制了大字线装本以便阅读。据说,即使在手术前两眼不能视物的时候,毛泽东还会让工作人员为他念鲁迅的杂文。他对鲁迅的深刻评论和犀利的笔锋总是赞不绝口。 毛泽东与鲁迅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位领导者对作家的欣赏,更是一种思想的共鸣。他们都关注社会问题,关心人民疾苦,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他们的思想和作品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两座丰碑!
相知何必曾相识——一代伟人毛主席与民族脊梁鲁迅的“神交”! 鲁迅是毛泽东毕生学
乐荷谈文化历史
2024-11-22 19:09:4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