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太空算力,下一个万亿级赛道:天数天算、太空计算中心、天算时代

一、从地面到太空:人类算力网络的终极进化当我们还在热议 “东数西算” 时,一场更具颠覆性的算力革命已悄然升空 ——202

一、从地面到太空:人类算力网络的终极进化

当我们还在热议 “东数西算” 时,一场更具颠覆性的算力革命已悄然升空 ——2025 年 5 月,“三体计算星座” 12 颗算力卫星成功入轨,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启 “天算时代”。

不同于传统卫星仅负责数据采集或传输,这 12 颗卫星堪称 “太空超级计算机”:单星算力达 744TOPS,12 颗互联后总算力突破 5POPS(每秒 5 千万亿次),相当于 3000 台高端笔记本的计算能力。更震撼的是,它们能实现 “在轨智能”—— 搭载 80 亿参数天基模型,直接在太空完成数据处理,无需等待地面回传,将灾害预警、环境监测等场景的响应速度从 “小时级” 压缩至 “秒级”。

这场革命的核心逻辑的是:在近地轨道部署分布式算力卫星集群,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彻底解决地面算力网络 “覆盖有限、时延较高” 的痛点。而支撑这一切的,是三大关键技术突破。

二、三大核心技术:太空算力的 “基石三角”

1. 星载 AI 芯片:太空计算机的 “大脑”

太空环境的高辐射、极端温差,对芯片提出了苛刻要求。目前两大国产芯片企业已实现突破:

寒武纪(688256):定制 MLU370-X8 星载 AI 芯片,28nm 工艺 + 动态电压调节技术,算力达 256TOPS,已通过航天级辐射测试,成为 “星算计划” 核心算力支撑;

海光信息(688041):深算系列 DCU 芯片浮点运算性能 1000TFLOPS,适配卫星微型数据中心,合作打造的 “星算地面站” 可同时接入 30 颗卫星数据,实现天地算力协同。

2. 星间激光通信:太空数据的 “高速光纤”

要实现分布式算力网络,卫星间必须做到 “毫秒级互联”。这一领域的技术壁垒已被打破:

光迅科技(002281):全球唯二能量产 100Gbps 星间激光通信模块的企业,为星座提供核心互联技术,星间通信速率较传统方案提升 10 倍;

普天科技(002544):参与 “星缆计划”,研发的激光通信设备实现 10Gbps 星间传输,其构建的 “新疆 - 天基星座 - 杭州” 混合网络时延仅 28 毫秒,较地面网络提升 55%。

3. 分布式算力网络:天地一体的 “智能中枢”

通过卫星集群协同与地面算力整合,形成 “天数天算、以地补天” 的架构:

国星宇航(未上市):主导 “星算计划”,自主研发智能网联卫星平台,实现整轨卫星互联,支撑林火监测(秒级预警)、低空飞行器实时调度等场景;

航天宏图(688066):开发专属星载 AI 模型,3 分钟即可完成地震建筑物损毁评估,数据处理效率较传统方案提升 90%;

中科曙光(603019):研发抗辐射加固型服务器,目标将单星算力提升至 1PTOPS,同时建设地面站接入网络,打通天地算力调度通道。

三、全产业链受益图谱:从上游到下游的投资机会

1. 上游核心部件:技术壁垒最高的 “护城河”

卫星制造:中国卫星(600118)(航天科技集团龙头,承担星座组网任务,新一代卫星算力提升 10 倍)、航天电子(600879)(星载计算机市占率超 90%,提供激光通信设备与抗辐射器件);

关键器件:天银机电(300342)(星敏感器市占率超 60%,确保卫星姿态稳定)、光迅科技(星间激光通信模块全球领先)。

2. 中游组网与运营:搭建天地互联的 “桥梁”

网络建设:普天科技(002544)(星载计算机 + 激光通信设备 + 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核心参与者);

算力调度:软通动力(301236)(构建地面算力调度平台,推动天基数据与地面 AI 融合)、电科数字(600850)(之江实验室智算中心维保,间接支撑太空算力业务)。

3. 下游应用与落地:释放商业价值的 “终端”

行业应用:航天宏图(688066)(灾害监测、遥感解译)、开普云(688228)(“开悟大模型” 实现在轨数据处理,服务智慧城市);

地面运营:杭钢股份(600126)(子公司承接卫星数据存储与分析,云计算中心部署 2.24 万台服务器)。

四、政策 + 竞争:太空算力的 “双重催化剂”

1. 政策强力护航

国家将空天信息产业纳入数字中国战略,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动商业航天发展;

上海市科委发布 “空天海洋” 项目指南,专项支持天基智能计算芯片、星载计算机等关键技术研发。

2. 国际竞争倒逼加速

英伟达与 Starcloud 合作开发太空数据中心,计划部署 H100 GPU 卫星,单位算力能耗仅为地面 1/10;

美国 2025 年启动首颗卫星数据中心发射,欧盟目标 2035 年完成火箭准备,中国已凭借 “三体计算星座” 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先发优势。

结语:太空算力,下一个万亿级赛道

从 “有星无算” 到 “在轨智能”,三体计算星座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人类算力网络的范式转移。随着 2027 年 100 颗卫星组网完成,千星规模星座逐步落地,空天算力将渗透到应急救灾、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等无数领域,催生万亿级市场空间。

而在这场革命中,那些掌握核心技术、深度参与产业链的企业,无疑将成为最大赢家。无论是芯片、通信、卫星制造,还是算力调度、行业应用,都有望在 “天算时代” 的浪潮中,实现价值的跨越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