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到了2025年,农业这一行确实有点尴尬,地里长出来的粮食、蔬菜和水果把仓库堆得满满的,可大家还是觉得农民靠天吃饭、日子过得轻松,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江浙沪这些地方自己种的粮食连吃都不够,上海人吃的麦子大多是从加拿大运来的,广州的大米也多半来自越南,河南兰考那边从2008年就开始搞稻田里养螃蟹、让市民提前付钱订收成的办法,不用化肥也不用农药,还能稳稳当当地赚钱,这不是碰运气,靠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

说到价格这事就让人发愁,国际上的农产品卖得便宜,国内农民种的生态大米哪怕只贵一毛钱,大家就不愿意买了,农民投入的成本高,造成的污染也大,最后却挣不到钱,反而可能亏本,以前靠合作社和政府包办的那套办法现在完全行不通,小农户想搞生态农业,成本压不下来,品牌打不出去,销路打不开,最后只能压低价格互相竞争,消费者吃饭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碗饭怎么来的,更不愿意为了安全健康多花一分钱,责任全都推给国家和农民,结果整个系统就脱节了。

破局的办法是把消费者拉进来,兰考的模式就做得挺聪明,市民先付钱,农民再按需求生产,这样风险一起承担,收益也一起分,浙江、江苏和广东的政府也在推“CSA+PGS”,就是让市民参与监督生产过程,用手机上的小程序看种植情况,积分可以换菜,账目也很透明,这些不是官方组织的,是老百姓自己搞起来的,它像一个小型数字社区,大家共同制定规则,贡献能计算清楚,治理过程也能追溯,比起空喊口号,这种做法实在得多。

城市里的中产阶层总说想吃有机食品,等到付钱时又觉得太贵,农村那些坚持生态种植的农民只能一再降价,最后把自己逼得无路可走,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市场机制没理顺,浙江湖州、苏州和佛山这些地方,最近两年开始把生态农业看作城市韧性的一部分,意思是别光盯着产量高低,安全稳定和能长期持续才更要紧,日本和德国早在十年前就出现了市民农园和食品民主化运动,中国不是技术跟不上,是大家还没转过弯来——安全的食物值得咱们每个人都出点力。

资本看重实际回报,倾向于投资那些回本快、规模大的项目,生态农业因为周期长、现金流少,往往不被考虑,政府方面虽然口头支持,但缺乏明确的补贴标准和法律规定消费者该承担的责任,普通大众也常常误以为生态食品是富人的专属,与自己的生活无关,可实际上,我们吃的每一顿饭都关联着环境成本、健康成本和社会成本,这些成本不应该只由农民来承担。

有时候我会想,我们总把安全和环保看成是别人的事,农民负责种地,市民只管吃饭,中间的责任却没人愿意承担,现在情况变了,粮食堆满仓库,价格也压得很低,老方法已经行不通了,有人开始尝试新的方式,比如让消费者提前付款、参与监督、分享收益,这并不复杂,就是重新建立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不是靠政策强制推行,也不是靠资本大量投入,而是靠每个普通人愿意多付一点钱,多费一点心。
说到底,粮食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国家有责任,农民在付出,市民也不能不管,你今天吃的饭明天可能就断供,这不是吓唬人,而是现实,兰考的螃蟹稻田还在长着,湖州的市民农园也在扩大,变化已经在发生,只是很多人还没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