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赵国为什么敢于接受上党地区招惹秦国?

其实,赵国敢于接受上党地区,主要是出于自身还是有一定的实力,而且从赵国的安全来说,也必须接受。赵国在三家分晋时,分得的地

其实,赵国敢于接受上党地区,主要是出于自身还是有一定的实力,而且从赵国的安全来说,也必须接受。

赵国在三家分晋时,分得的地盘并不小,地理位置更是比韩国、魏国都好。

但是战国初期,赵国的当家人之间经常内斗,并没有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这使得赵国在战国初期一直不温不火。

处于四战之地的魏国,却在魏文侯率先变法下迅速崛起,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有魏国这个霸主和之后霸主余韵的存在,赵国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打压,对外发展不顺利,国土扩张连连碰壁。

直到赵武灵王赵雍继位后,赵国才迎来了迅速发展期。

赵武灵王发现中原诸侯竞争激烈,在东部很难取得重大成果,辛苦打下来的土地也可能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到头来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鉴于此认识,赵武灵王转变了发展思路,将目光转向西北地区。在和游牧民族交战中,发现游牧民族的短衣和骑兵更有优势,于是采取了著名的改革“胡服骑射”,建立了一支骑兵部队。

胡服骑射后的赵军战斗力迅速上升,攻灭中山国,打通和巩固了晋阳和邯郸地区的联系地带。

向西、向北攻取了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占有的大片土地,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赵长城以防范游牧民族侵扰。

此外,赵武灵王与韩国结成姻亲,又借燕国内乱之际迎燕公子职为燕王,使得燕国和赵国结成同盟;还迎秦公子稷为秦王,从而与秦国结为盟友。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迅速崛起,拓地千里,一跃成为战国中期强盛的军事强国。

赵武灵王攻取云中等地后,想要从西北向南奇袭秦国,为了专心军事,筹划灭秦,他把王位提前传给儿子,自称主父,主抓军事。

为了探听虚实,探查攻秦路线,赵武灵王扮演使者进入咸阳,亲自观察秦王、宣太后和朝臣状态。

可惜的是,他在王位继承上的不当安排,最终导致沙丘之变,赵武灵王中年而卒。

赵武灵王死后不久,秦国向赵国阏与之地发动进攻,结果被赵括的父亲赵奢一战击败,秦军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廉颇也数次击败秦军。

秦国认识到赵武灵王虽然去世,可胡服骑射后赵军战斗力强悍,一时难以对付,从此不敢大举进攻赵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鲸吞蚕食魏国、韩国和楚国之上。

经过几十年发展,秦国实力更加强大,长平之战前,秦国已经严重削弱魏国和韩国,楚国也不再有实力在军事上单独和秦国对抗,诸侯国中,只剩下赵国敢在军事上单独和秦国抗衡。

出于之前赵军在秦赵之间的战争中不落下风,赵国有这个实力不怕得罪秦国去接受上党。

除此之外,上党离邯郸太近,如果坐视上党落入秦国之手,相当于秦军已经部署到了家门口,随时威胁邯郸。

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赵国应该接受上党,但错就错在对秦军实力和决心的估计不足。

赵国接受上党后,布防速度太慢,秦军迅速向上党地区发动攻击,上党守军根本就不是秦军对手,很快溃败。

廉颇见上党地区已经崩溃,只能在长平地区建立了三道防线,结果接触后赵军不利,丢失第一道防线,只能退守第二道防线,从此以后廉颇采取了坚守拼消耗策略。

秦军是拿赵军没办法,但赵国一开始就没有做好长期战争准备,在整体国力上并不占优势,一开始就落入了下风,最终临阵换将,造成长平大败,元气大伤。

所以,上党不是敢不敢和应该不应该接手的问题,而是如何作战如何准备的问题。

对此,大家认为呢?

评论列表

亲亲我的宝贝
亲亲我的宝贝 8
2025-11-18 19:36
古代,土地人口谁不想要?土地人口越多,就意味着国家实力越强大。赵虽比秦弱一点,但差距不大,有一博之力。若是赵得了上党,增加几十万人口和土地,则国力大增,更有和秦国叫板的实力!
用户11xxx60
用户11xxx60 2
2025-11-19 16:14
赵国本来就是只是个吃瓜看戏的能有多少准备 是韩国战败同意割让上党停战 但是上党的官员不愿意归秦 举城投靠赵国的 说到底还是赵国上层的锅

剑仙 回复 11-20 20:13
切,你感觉赵国不接受就没事?接不接受结果都一样。快速接手迅速防守才是上策

八点二十
八点二十 1
2025-11-22 02:13
赵雍死后赵国一直在咋胡服骑射的老本,到赵孝成王这里可以说的一代不如一代,根本没有打持久战的国力,不像秦国有巴蜀这个大粮仓!长平之战廉颇坚守了三年,秦国虽没胜但耗尽了赵国的资源,燕国不借粮齐国也不借粮,如不速战速决赵国必被拖死耗死,只能临阵换赵括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