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做皇帝后,有天去看望老父亲。太上皇支支吾吾,好像有话要说。刘邦说:“亲爹呀,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呗,跟儿子还见外?”刘太公不好意思地说:“儿啊,你封了那么多子弟为王侯,你大哥的儿子刘信,你不会忘了吧?为何不封他?”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回家看望父亲,这是件挺有人情味的事,可偏偏这场家常话,最后引出了一个不太轻松的话题。 太上皇刘太公支支吾吾,不像平时那么爽快,刘邦一问,原来他是为孙子刘信说情来了。 这个刘信是刘邦大哥的儿子,也算刘家的嫡出子弟,眼见着刘氏宗亲一个个都被封王拜侯,他却始终没动静,太公这才忍不住开口。 这事看着像是家务事,其实背后牵扯的,是刘邦对权力分配的态度,甚至可以看出他这个草根皇帝处理亲情和权术之间的分寸感。 刘信虽然是亲侄子,但他父亲刘伯早年去世,刘信在刘邦起事时并不是主力。 刘邦起家的时候,身边真正帮忙打天下的人,是樊哙、周勃、曹参这些人,宗亲里参与较多的是刘交、刘盈、刘如意这些嫡亲的弟弟和儿子。 刘邦对兄弟儿子们的封赏很慷慨,刘交被封为楚王,刘盈后来直接当了太子,刘如意也封王。 但对像刘信这样的旁支,他明显更谨慎,他虽然出身平民,讲义气,但做了皇帝以后,对权力的安排格外小心。 他知道自己是靠着一群兄弟打下天下的,但也明白一旦封王太多、宗亲太广,权力容易分散,后患无穷。 太上皇这一开口,其实让刘邦有点尴尬,一方面这是自己亲爹,讲的是家里事,自己不好不给面子;另一方面这是国事,涉及到宗室权力的分布。 一旦破了口子,其他旁支亲戚难保不会一个个上门来求赏,刘邦对这类“人情封赏”是有警惕的。 在他称帝之后,曾有一次大封功臣,结果回头就清算了韩信、彭越、英布这些手握军权的王侯,这说明他在感情和权力之间,是更倾向于保权力的。 从史料来看,刘信并不是完全被冷落,他被封为阳武侯,也算是列侯一员,但相比其他宗亲动辄封王的待遇,确实低了一头。 太上皇会替他说话,也不奇怪,毕竟是长孙,又是早亡的大哥唯一的儿子,老人家看重血脉传承,自然希望他能得一个好位置。 不过从刘邦的角度看,刘信既没参与打江山,又无人脉军功,真要封他为王,容易引来非议。 那个年代,封王可不是虚衔,而是实打实的地盘和兵权,刘邦对宗亲王的控制其实一直很小心,连亲儿子都不放心,后来还设了郡国制,就是为了防止藩王坐大。 刘信这样的身份,如果封得太高,恐怕会打乱他本来就紧绷的权力布局。 还有一点,刘邦虽然是草根出身,但他当了皇帝以后,对皇权的理解比谁都深,他曾经在高祖律中写明,诸侯王不能随便调兵,不得干政。 他不是不讲情,而是讲规矩大于情面,对于太上皇的请求,他不可能直接拒绝,但也不会轻易答应,只能找个平衡点,所以最后给了刘信一个侯位,既给了面子,也守住了底线。 从这件事上看,刘邦确实不是那种被亲情牵着鼻子走的人,他虽出身布衣,但做起皇帝来,有章有法,早期的亲情味慢慢被冷静的政治判断取代。 他知道,刘家要长久,不能靠人情维系,而要靠制度管控,太上皇的这番“求情”,在刘邦看来,也许只是老人家的念旧情绪,但他必须站在皇帝的位置上看这件事。 从家庭来讲,这场父子对话或许有点无奈,太上皇年纪大了,看重血脉亲情,想让孙子有个好前程,刘邦却已经是统治者,考虑的是整个国家的稳定。 从这点看,刘邦确实是那个时代的务实者,他不靠血缘维稳,而是靠制度和权术维系整个国家的运转。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