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替尔泊肽成功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新研究让“王牌”降糖药再添新身份

2024年,替尔泊肽在我国获批上市,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作为全球首个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胰高血糖素样肽-

2024年,替尔泊肽在我国获批上市,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作为全球首个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替尔泊肽是继司美格鲁肽之后的又一“王牌”产品。

一、替尔泊肽到底是什么药?有何优势?

替尔泊肽本质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双受体激动剂,区别于仅激活GLP-1受体的传统药物,它能同时高效激活GIP和GLP-1两大肠促胰素受体。这两种受体广泛参与血糖调节和能量代谢,协同作用下可实现“1+1>2”的治疗效果,其获批适应症和核心优势十分明确。

1. 双靶点作用,双适应症覆盖核心代谢需求

替尔泊肽凭借独特的双受体激动机制,成为代谢领域的创新药物,其适应症精准覆盖糖尿病和体重管理两大核心需求,为患者提供综合治疗方案。

目前替尔泊肽已在中国获批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此外,其肥胖适应症也虽未在国内获批,但多项临床证据显示,该药不仅降糖效果显著,体重降低效果同样表现出众,已在多个国家获批用于肥胖或超重人群的体重管理。这种降糖和减重的双适应症潜力,使其成为针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优选药物之一。

2. 安全降糖,高效减肥,实现双重获益

降糖方面,替尔泊肽呈现出强效且平稳的降糖效果,能有效帮助患者实现糖化血红蛋白≤7%的控制目标,且具有葡萄糖依赖性降糖特性,低血糖风险低。减重方面,替尔泊肽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强效减重效果,且减重获益可持续,其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如恶心、腹泻等,随用药可自行缓解,总体耐受性良好。

3. 改善多项代谢指标,全面保护靶器官

替尔泊肽的治疗价值不仅限于降糖和减重,还能全面改善血压、血脂、胰岛素敏感性等多项代谢指标,同时对心血管、肾脏等靶器官具有潜在保护作用,为患者带来长期健康获益。这些额外获益使其超越了单纯的降糖减重药物范畴,成为兼顾代谢控制与靶器官保护的综合治疗药物,为患者长期健康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二、替尔泊肽还能治疗高血压?

替尔泊肽“降糖药”和“减肥药”身份,很多人都不陌生了,但它能治疗“高血压”的优势应该少有人知晓。就在前不久,在2025年美国肥胖周上,一项题为“GLP-1/GIP受体激动剂成功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研究,让替尔泊肽的降压潜力引发广泛关注。

难治性高血压作为医学难题,是指联用五种及以上最大剂量降压药,血压仍无法有效控制的情况,这类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极高,仅靠传统降压药很难满足患者的降压需求。基于此,对于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一直都是研究热点。

就在这项研究中,为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

这位71岁的女性患者,没有糖尿病,体重也正常,收缩压一度飙升至200mmHg以上,联用8种药物也不达标。她先后用过利拉鲁肽、度拉糖肽,直到2023年更换为替尔泊肽,收缩压成功降至135mmHg的理想范围。而且,患者血压改善与体重变化无明显关联。

研究认为,GIP和GLP-1受体在丘脑、血管内皮及肾脏等多个与血压调节相关的部位均有分布,替尔泊肽可通过降低交感神经激活、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重塑等途径直接发挥降压作用。不过目前该应用仍处于临床探索阶段,仅为个案突破,尚未成为正式适应症。但这一发现确实也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方向。让我们一起期待!

三、医生提醒:正确使用替尔泊肽,注意这几点!

替尔泊肽是处方药,其疗效与风险高度依赖用药规范。无论是降糖、减重,还是未来可能的降压应用,都必须遵循“个体化评估、规范化使用”原则,切忌擅自使用。

1. 明确适用与禁忌,绝非人人可用

替尔泊肽有严格的适用人群和禁用人群,盲目使用可能引发严重风险。适用人群需经医生评估,糖尿病患者需满足饮食运动和基础用药效果不佳的条件;减重需符合BMI标准或伴有代谢并发症。注意有甲状腺髓样癌病史或家族史者、2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患者;严重胃轻瘫、炎症性肠病患者禁用。

2. 规范给药方式,剂量调整有讲究

替尔泊肽采用皮下注射给药,注射部位可选择腹部、大腿外侧或上臂外侧,每次需轮换部位,避免长期在同一处注射引发脂肪增生。剂量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起始剂量为2.5mg/周,连续4周后增至5mg/周,若需强化疗效,可每4周以2.5mg幅度递增,最大剂量不超过15mg/周。不可自行加量追求快速见效,也不可因短期效果不明显擅自停药。

3. 警惕药物相互作用,主动告知用药史

替尔泊肽可能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或增加风险。最需注意的是与胰岛素、磺脲类药物联用时,低血糖风险会显著升高,需在医生指导下下调这些药物的剂量。此外,它会延缓胃排空,可能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速度,如华法林等,需与替尔泊肽间隔1-2小时服用,就诊时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4. 监测不良反应,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度可控,但需警惕严重情况,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可自行缓解,若出现持续呕吐、腹泻,需警惕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一旦出现颈部肿块、声音嘶哑;严重腹痛;呼吸困难、皮疹;头晕、心慌、出冷汗等症状,需立即停药就医。用药期间建议每月监测血糖、体重,每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肝肾功能。

5. 拒绝自行用药,避免三大误区

临床中常见的用药误区需坚决规避:一是跟风用药,将其视为“减肥神药”,非肥胖人群盲目使用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二是替代基础治疗,部分糖尿病患者用其替代二甲双胍等基础药,违背治疗原则;三是迷信进口药,实则境外药物缺乏国内监管,质量安全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