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深海静悄悄:中国科考船库克群岛考察深海采矿潜能

阿瓦蒂尤港的早晨,海面平静得像一块蓝色玻璃。2025年11月8日,一艘近一百米长的白船缓缓靠岸,船身上“大洋号”三个字在

阿瓦蒂尤港的早晨,海面平静得像一块蓝色玻璃。2025年11月8日,一艘近一百米长的白船缓缓靠岸,船身上“大洋号”三个字在阳光下格外清晰。港口工人玛塔放下手中的咖啡杯,掏出手机拍下这寻常又不寻常的一幕——这艘中国科考船,要在她家这片海域的深处,寻找一些能让电动车跑得更远、手机待机更久、飞机飞得更高的东西。

这不是库克群岛第一次迎来寻找宝藏的船。五十年前,美国、日本、法国的勘探船就光顾过这片水域。但这一次,气氛有些不同。当地海底矿产管理局的发言人赫尔曼说,他们的人将全程参与科考,“从中累积对海洋科研的知识和能力”。这话听起来客气,背后却藏着南太平洋岛国在大国夹缝里的生存智慧。

一、海底的“土豆”

马尼希基海盆深处,三千米以下的海底平原上,躺着一堆堆长得像土豆的黑疙瘩。这些就是多金属结核,冷冰冰的石头里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维生素:钴、镍、锰、铜。库克群岛专属经济区里的这些“土豆”,钴含量最高能达到0.5%,是目前全球海底矿产中品位最高的。

钴是什么?简单说,它是锂电池的正极材料,一辆特斯拉Model S的电池里大约有15公斤钴。没有钴,电动车就是一堆废铁。钴也是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关键元素,是先进军事技术离不开的“工业味精”。全球陆地上探明的钴储量,七成在非洲刚果(金),那里的矿山由几家跨国公司控制,供应链脆弱得像一根稻草。2023年刚果政局一波动,国际钴价立刻跳涨三成。这让所有国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迟早要摔碎。

太平洋海底的钴,分散但储量惊人。库克群岛一家日本机构1976年就调查过,当时的报告说结核覆盖率高达90%。但那时候没人当真——深海采矿技术不成熟,成本是陆地采矿的十几倍。直到这些年,中国、韩国、日本的深海机器人能在四千米海底稳定作业,挪威开放了北极水域的勘探权,国际海底管理局收到了三十多份开发申请。海底的“土豆”突然值钱了。

二、一条走了三十年的航线

“大洋号”不是第一艘来这里的船,但它背后的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在这片海域已经转悠了三十年。

故事要从1991年说起。那年,中国成为联合国认定的第五个深海采矿“先驱投资者”,拿到了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探矿权。那时候,国内有人质疑:我们连陆地矿产都没整明白,去海底凑什么热闹?但决策者看得远——1991年的中国,GDP只有两万亿人民币,制造业还在做衬衫和玩具。可他们知道,总有一天,中国要造自己的飞机、汽车和手机。那些东西需要什么材料,必须提前布局。

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国大洋协会在这片海域完成了八个航次调查,放弃了50%的区域,最终圈定了7.5万平方公里矿区。2001年,拿到第一份国际海底勘探合同。2011年和2014年,又拿下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和西太平洋的富钴结壳矿区。到2025年,中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矿区达到五块,面积23.5万平方公里,矿种覆盖结核、硫化物、结壳三种,成了全球拥有海底矿区最多、最全的国家。

这个过程里,有件事很有意思。中国发现的深海地理实体,命名体系来自《诗经》。比如“长庚海山”“天威海山”,让这些冷冰冰的海底山丘,有了东方文化的温度。截至2020年底,中国给243个海底地理实体取了名字,其中97个被国际海底管理局认可。这是在海底“立牌子”——国际法规定,谁先调查、谁命名,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三、供应链的战争

2025年2月,中国与库克群岛签了全面战略伙伴协议,明确要合作勘探海底矿产。半年后,美国也跟库克群岛谈起了合作。时间卡得紧,因为谁都明白,海底矿产开发不是简单的挖石头,它牵动的是整条产业链。

一辆电动车,电池成本占四成。电池里,正极材料占成本六成。正极材料里,钴和镍又是最贵的部分。2024年,中国生产了全球六成的锂电池,但钴原料90%靠进口。如果能在公海或合作海域开采,哪怕只解决10%的原料需求,也能在国际谈判桌上多一张牌。

这张牌的分量,库克群岛很清楚。它只有一万多人口,专属经济区却有200万平方公里,海底矿产估值2770亿美元。自己没技术开采,只能请人来。请谁?美国人有技术,但条件苛刻——要主导权,要优先供应权,还要大――把。中国人不一样,除了勘探,还承诺技术转让、能力建设,帮当地培养海洋科技人才。赫尔曼说的“从中累积知识”,不是空话。

更深层的经济利益链在规则层面。国际海底管理局成立二十六年了,勘探规章很成熟,但开采规章一直出不来。环保组织担心海底生态系统崩溃,科学家说深海生物一百年才能长一厘米,采矿一搅和,几百年恢复不了。2024年,瑙鲁单方面宣布要启动商业开采,把管理局逼到墙角。中国在这个当口推进勘探,既是在抢时间窗口,也是在塑造规则——积极参与,才有发言权;有了发言权,才能推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落地,而不是让少数公司垄断。

四、小国的大棋局

库克群岛的选择,代表了太平洋岛国的新生存策略。

这些岛国,陆地资源匮乏,但海洋专属经济区加起来比欧盟还大。海底矿产是他们唯一的、可能改变命运的战略资产。可他们也清楚,单凭自己,根本守不住这片海。2019年,巴布亚新几内亚曾把采矿许可证发给加拿大鹦鹉螺公司,结果因为环保压力和资金问题,项目停摆。岛国不仅没赚到钱,还惹了一身麻烦。

现在他们学乖了。基里巴斯、瑙鲁、汤加,都采取“ Sponsor”模式——自己不直接开采,而是赞助有技术的国家去国际海底管理局申请勘探合同,从中收赞助费、分成,还能跟着学技术。库克群岛更主动,直接把中国、美国请来,在自己的专属经济区勘探。这样一来,大国之间形成制衡,小国反而安全。

这种平衡术,需要精妙的分寸。库克群岛总理2024年访问北京时,特意强调“我们是太平洋岛国,不是某个大国的后院”。这话是说给中国听的,也是说给美国听的。海底矿产管理局发出的每一份勘探许可,都要在官网公示,接受国际环保组织审查。小国要的不仅是钱,更是国际声誉和长期发展空间。

五、深海的未来

“大洋号”在库克群岛的作业会持续三个月。船员们会用声呐给海底做CT,用柱状采样器抓取三十米深的沉积物,用无人潜水器拍摄海底生物的分布。这些数据,最终会汇成一本厚厚的环境基线报告——这是商业开采的前置条件,也是国际海底管理局审批开采申请的核心依据。

未来五年,深海采矿会进入关键期。技术上看,中国的“开拓二号”能在4100米海底作业,2024年下水的6000米采矿车,效率比上一代提高三倍。韩国、日本也不落后,欧洲的深海项目也在推进。但技术越成熟,争议越大。环保组织2024年的报告指出,采矿车经过的海域,悬浮物要几个月才能沉降,滤食性生物会大批死亡。深海不是沙漠,92%的物种可能还没被科学界命名,它们是地球生命演化树的活化石。

规则上看,国际海底管理局大概率会在2026年通过开采规章。但谁先来开采、环保标准怎么定、收益怎么分配,这些细节需要博弈。中国此刻加大勘探力度,是在为规则制定积累科学数据——你有数据,说话才硬气。

更大的变局在供应链。美国2023年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要求电动车电池原料必须有一定比例来自北美或盟友。欧盟也在推动“关键原材料法案”,想摆脱对中国加工的依赖。如果海底矿产能在2028年前实现商业化供应,全球供应链将多一个支点。这个支点不在刚果,不在智利,在公海,在小国,在所有人都能参与的地方。

库克群岛港口的那位工人玛塔,她的手机电池里可能有来自刚果的钴,五年后,也许就有来自她家门口海底的钴。但她更关心的,是勘探船会不会吓跑鱼群,影响她哥哥的旅游业。这种具体的、切身的利益计算,正是深海采矿这场大戏里最真实的注脚。

大国博弈、技术突破、环保争议、规则制定,最终都要落实在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里。海底的“土豆”能不能挖,不只看技术行不行,还要看代价谁承担、利益怎么分。库克群岛想把2770亿美元的矿藏变成发展的梯子,而不是冲突的火药桶。这个愿望,需要所有参与者都拿出点智慧来。

参考文章

中国科考船库克群岛考察深海采矿潜能,《联合早报》,2025年11月9日

深海瑰宝之下|深海矿产开发现状及其环境影响机制梳理,绿色和平,2024年5月

BLUE PACIFIC OCEAN Report 2021,太平洋社区秘书处

Deep Sea Minerals in the Pacific Islands Region,太平洋社区秘书处中国深海大洋事业跨越发展的三十年,《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21年10月

世界海底多金属结核调查与研究进展,《中国地质》,2018年

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大洋一号”科考船启航,分析测试百科网“大洋一号”,逐梦深海,《浙江日报》,2015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