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信部通报、黑猫投诉平台数据及第三方实测结果,2025年广告跳转投诉最严重的**15大App「毒瘤榜」**如下(按投诉量从高到低排序):

TOP 15 广告跳转投诉黑榜
1. 步多多(健康类App)
- 核心罪状:
「走路赚钱」模式诱导用户点击广告,计步时强制跳转至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关闭按钮伪装成「暂停计步」。用户实测:「每天走1万步,有8000步贡献给广告跳转」。
- 新增黑料:2025年6月因「连环跳转无法关闭」被工信部下架,整改后仍用「充100元得200元话费」虚假广告诱导支付,实际未到账投诉超2000条。
- 技术霸凌:调用陀螺仪权限将「轻微晃动」曲解为「用户同意跳转」,甚至出现「手机放桌上充电自动跳转」的极端案例。
2. 淘宝(电商类App)
- 核心罪状:
开屏广告伪装成「系统更新」「账户安全提示」,关闭按钮藏在像素级角落,轻微晃动手机触发跳转至88VIP付费页。用户血泪控诉:「凌晨3点手机充电自动跳转到聚划算,差点误触人脸支付」。
- 整改无效:2025年7月因「欺骗性弹窗」被工信部点名后,仍通过第三方SDK(如顶象无感验证SDK)实现隐蔽跳转。
- 数据碾压:黑猫投诉「广告跳转」类投诉中,淘宝占比达23%,远超其他平台。
3. 拼多多(社交电商App)
- 核心罪状:
「摇一摇抽奖」功能将手机传感器灵敏度调至极致,走路、打字甚至呼吸都能触发跳转。用户哭诉:「给孩子买奶粉时跳转到砍价页面,婴儿哭声中被迫拉人助力」。
- 诱导支付:跳转后强制邀请3人助力,关闭按钮被「恭喜中奖」特效遮挡,误触直接下载垃圾App。2025年Q3用户投诉「广告跳转率高达78%」。
- 法律擦边:利用《广告法》3万元罚款上限,违法成本仅为广告收益的0.3%。
4. 爱奇艺(视频类App)
- 核心罪状:
会员仍强制观看暂停广告,点击空白处直接跳转至淘宝商品页。用户实测:「看《庆余年》暂停时跳转到猫粮广告,手滑下单三袋」。
- 隐蔽扣费:弹窗广告伪装成「中奖手机」,实际跳转至抽盲盒支付页,默认勾选免密支付,误触即扣费。2025年相关投诉超1500条。
- 设备歧视:手机端SVIP在电视端无效,需升级「全屏会员」,用户被迫重复付费。
5. 车来了(出行类App)
- 核心罪状:
查公交时跳转至淘宝「双11特卖」,关闭按钮与「实时到站」按钮重叠。用户血泪史:「在地铁站扫码出站时自动跳转,导致闸机超时扣费」。
- 技术滥用:步行时100%触发跳转,比导航功能更「精准」。2025年6月工信部通报其「开屏广告乱跳转」后,仍通过修改跳转姿势(如「前倾」「滑动」)规避监管。
- 场景绑架:高峰期查公交时跳转广告,导致用户错过末班车,被迫打车费用高达80元。
6. 抖音(短视频App)
- 核心罪状:
刷短视频时「边看边买」弹窗覆盖全屏,点击空白处直接跳转至淘宝商品页。用户哭诉:「看宠物视频时跳转到猫粮广告,手滑下单三袋」。
- 沉浸式骚扰:2025年9月开放「种草直达」功能,用户点击笔记直接跳转至淘宝,关闭按钮需连点3次并滑动验证码。
- 青少年陷阱:儿童观看动画时跳转至游戏充值页,利用「人脸支付」漏洞扣费,家长投诉超500条。
7. 快手(短视频App)
- 核心罪状:
直播间右下角「购物车」悬浮窗遮挡主播画面,点击后强制跳转至拼多多。用户实测:「看老铁修车时跳转到轮胎购买页,修车教程变成带货直播」。
- 数据造假:通过「虚假观看人数」诱导用户点击广告,跳转后实际商品销量与展示数据不符。2025年Q3用户投诉「广告跳转率78%」。
- 强制下载:部分跳转广告直接触发第三方App下载,导致手机内存爆满,恢复出厂设置都无法解决。
8. 美图秀秀(工具类App)
- 核心罪状:
修图时「一键美化」按钮藏广告,点击后跳转至天猫美妆。用户控诉:「给孩子P生日照,跳转到成人用品页面,差点被家长群踢出」。
- 误触扣费:0.9元试用7天直接扣118元,客服称「是用户自己没看清协议」。2025年10月因「诱导消费」被大量投诉。
- 权限滥用:调用「相册」「相机」权限后,频繁弹窗推荐「付费滤镜」,关闭按钮伪装成「保存图片」。
9. 闲鱼(二手交易App)
- 核心罪状:
卖闲置时「擦亮宝贝」按钮藏广告,点击后跳转至淘宝「新品推荐」。用户实测:「挂卖婴儿车,跳转到成人电动车页面,买家以为我改行卖摩托」。
- 整改不力:2024年1月因「开屏广告乱跳转」被工信部通报后,仍通过第三方App(如豆瓣)跳转至闲鱼活动页。
- 交易干扰:与卖家聊天时弹出「相似商品推荐」,点击后跳转至淘宝,导致交易中断。
10. 高德地图(导航类App)
- 核心罪状:
导航时「避开拥堵」按钮藏广告,点击后跳转至饿了么「顺路取餐」。用户血泪史:「导航去医院,跳转到火锅店广告,差点错过急诊时间」。
- 场景劫持:滑动地图时15%概率触发跳转,开车时误触导致分心驾驶。2025年6月工信部通报其「弹窗误导用户」后,仍未彻底整改。
- 隐私泄露:跳转广告需获取「位置信息」「通讯录」权限,存在个人信息滥用风险。
11. 妙映APP(影视类)
- 核心罪状:
诱导老年人点击「走路赚钱」广告,强制跳转至支付宝免密支付,单次扣费798元,实际仅提供价值不足50元的视频月卡。
- 投诉爆发:2025年7月四川省消委会通报,该App通过虚假宣传诱导124名老年人扣费,涉诉金额超10万元,客服拒绝退款 。
- 技术套路:利用「人脸识别+自动填写验证码」绕过支付安全屏障,重复登录重复扣费。
12. 蜻蜓FM(音频类)
- 核心罪状:
通过第三方场景(如充电桩小程序)投放广告,用户扫码时自动跳转至会员开通页,关闭按钮隐蔽难寻。
- 权限滥用:调用「计步器数据」「位置信息」等权限精准推送广告,2025年3月投诉量超400条 。
- 用户实测:开车时听广播突然跳转至电商广告,导致分心驾驶风险增加。
13. 微趣(工具类App)
- 核心罪状:
「摇一摇」广告灵敏度极高,步行时轻微晃动即触发跳转至淘宝「限时秒杀」。
- 工信部点名:2025年10月因「摇一摇乱跳转」被工信部通报,整改后仍通过修改跳转姿势(如「滑动」「前倾」)规避监管 。
- 用户反馈:「上班路上刷步数,手机自动跳转到拼多多,差点被电动车撞」。
14. 星芽免费短剧(影视类)
- 核心罪状:
播放短剧时每集插入3次广告,关闭按钮伪装成「下一集」,误触直接跳转至淘宝「9.9包邮」。
- 虚假宣传:宣称「全程无广告」,实际通过第三方SDK强制跳转。2025年8月因「诱导点击」被多个应用商店下架。
- 青少年风险:儿童观看动画短剧时跳转到游戏充值页,利用「免密支付」漏洞扣费。
15. 闪动校园(校园类App)
- 核心罪状:
校园跑时「摇一摇」广告灵敏度极高,跑步时正常晃动触发跳转至电商平台。
- 强制使用: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使用该App打卡,用户投诉「跑步时手机跳转到拼多多,成绩被中断」 。
- 数据泄露:跳转广告需获取「运动数据」「位置信息」,存在个人信息滥用风险。
新增重点投诉案例(值得警惕)
1. 萤态镇(工具类App)
- 清理手机时强制跳转至淘宝「手机配件」,关闭按钮伪装成「开始清理」,误触直接下载垃圾App。
2. 心动日常(社交类App)
- 与好友聊天时弹出「情侣商品推荐」,点击后跳转至京东「情人节专区」,关闭按钮需连点5次。
3. 夸克浏览器(工具类App)
- 搜索时顶部广告栏遮挡内容,点击空白处直接跳转至淘宝「热搜商品」,用户实测:「查资料时跳转到纸尿裤广告,尴尬至极」。
技术霸凌的底层逻辑
1. 传感器滥用:
调用陀螺仪、加速度计等权限,将「轻微晃动」曲解为「用户同意跳转」。例如,步多多将跳转阈值设为0.5米/秒²,远低于工信部规定的15米/秒² 。
2. 视觉欺骗:
关闭按钮与功能按钮颜色/形状一致,或用「×」伪装成「√」。例如,爱奇艺暂停广告的关闭按钮与「继续播放」按钮同为绿色 。
3. 法律擦边球:
利用《广告法》3万元罚款上限,违法成本远低于广告收益。例如,拼多多单日广告收入超5000万元,罚款仅占0.06% 。
反制指南
1. 权限管理:
在手机设置中关闭App的「传感器」「悬浮窗」权限,尤其警惕健康类、工具类App。
2. 广告拦截:
使用「李跳跳」「ADSKipper」等工具自动跳过开屏广告,Root用户可安装「绿色守护」深度拦截。
3. 法律维权:
保留跳转录屏、扣费截图,向12315平台投诉,要求「退一赔三」。例如,爱奇艺用户因广告跳转起诉获赔41天会员时长。
4. 替代方案:
选择无广告或广告友好型App,如哔哩哔哩(大会员免所有广告)、夸克浏览器(极简模式)。
广告跳转乱象本质是互联网企业「流量变现焦虑」与「用户体验」的失衡。当技术被用来算计用户,我们必须用行动反击——卸载毒瘤App、举报违规行为、支持良心软件,让互联网回归服务本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