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卢鼎评论员齐春霞)教育部“教师减负八条”的出台,如同一场及时雨,精准回应了广大教师的迫切诉求。对于肩负城市教育提质与县域教育振兴双重使命的荆州而言,这不仅是规范教育生态的政策遵循,更是深化“县中振兴”“双优化”等本土实践的重要契机。唯有将政策要求与地方实际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负担的实质性减轻,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真。
教师减负的本质,是实现从“事务性束缚”到“专业性回归”的价值重构。荆州教育版图兼具城区与县域,教师负担呈现出“城乡有别、痛点共通”的特点。城区教师曾疲于各类督查检查、数据填报与APP打卡,县域乡村教师还常常承担巡河护林、创城执勤等非教学任务,这些现象折射出教师专业身份的模糊与教育本质的异化——当教师沦为“全能办事员”,其最核心的育人功能必然被削弱。江陵县率先推出教师减负10条清单,清理网络投票、信访维稳等无关事务,这一探索印证了基层减负的需求,也指明了重塑教师专业主体地位的改革方向。此次“八条措施”以量化指标划定边界,其深层意义在于通过制度保障,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清晰空间。
政策落地的关键,在于实现从“刚性约束”到“生态重构”的系统性转变。减负绝非简单的任务删减,而是需要构建与之匹配的资源保障与制度支撑。荆州正推进“县中振兴行动计划”,通过荆州区“以强带弱”、松滋“城乡共建”等模式缩小教育差距,而教师的精力投入正是振兴的核心要素。落实减负政策,需将“八条措施”与荆州教育实际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推进数据共享,减少重复填报,让技术赋能从理念走向实践,真正成为解放教师生产力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在石首市“清凉行动”“光明行动”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课后服务保障,落实弹性上下班制度,这既是对教师劳动价值的尊重,也是构建可持续教育生态的必要举措。对县域学校而言,更要严格执行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从根本上杜绝职责转嫁,让乡村教师安心回归育人主业。
构建可持续的减负机制,还需超越教育系统内部,形成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减负不是“甩包袱”,而是“转重心”,需要构建多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教师负担问题往往根植于跨部门的职责交叉与资源错配,单一的教育系统内部改革难以彻底解决问题。荆州应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作用,将减负成效纳入教育督导与干部考核范畴,像整治违规补课、跨区域抢生源一样;对变相摊派任务、违规借调教师等行为严肃问责。可借鉴江陵县清单管理经验,结合“八条措施”制定市级实施细则,通过制度创新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可操作、可考核的具体规范。同时,畅通省市县三级举报渠道,建立“发现-响应-处理”的闭环机制,确保教师诉求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尤其要警惕负担“转嫁风险”,避免形成“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恶性循环,这需要在家校社协同中明确各方的责任边界。
教育是静待花开的事业,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荆州落实教师减负八条,既是对“把时间还给教师,把宁静还给校园”的务实践行,更是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深层守护。当城区教师不再为繁杂报表分心,乡村教师无需为无关事务奔波,他们便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心课堂”建设、县域教研帮扶与特色课程开发之中。这不仅是工作内容的调整,更是教育质量的系统性提升。让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育人实效,让教师轻装上阵、深耕讲台,必将全面激活荆州教育的内生动力,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而优质的教育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