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5月18日午夜,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面色极为凝重。
他在抗战时留下的枪伤,又开始隐隐作痛。
前线突然传来不好的消息:国民党新六军已占领四平东面的制高点——塔子山。
这座山是四平最后一道防线,此时已然失守,整个四平完全暴露在国民党的枪炮下。
在这个紧要关头,必须保持头脑的绝对清醒。
林彪意识到,如果与国民党军队继续死磕,便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放弃四平,全线撤退!”在危急局势下,林彪做出了果断的判断。
在四平保卫战开打31天后,东北民主联军被迫放弃了这座战略要地。
在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围攻下,我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8000余名战士葬身于此,甚至有部队整建制打光。
另外被俘近3000人,大量火炮、枪械等装备丢失。
四平的丢失,使得我军苦心经营的防线崩溃,部队士气严重受挫,主动作战能力,陷入被动防御的艰难局面。
北满根据地直接暴露在国民党军兵锋下,整个东北,有完全易主的可能。
东北民主联军于是开始了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大撤退。
上万士兵撤出四平,其经典程度,堪称东方的敦刻尔克。
按照原定计划,部队要向长春方向转移。
沿途,士兵们疲惫不堪,弹药所剩无几,伤员众多。
就在溃军准备在这座城市集结、司机反扑时,5 月 22 日,林彪又做出了一个更加艰难的决定:放弃长春。
尽管毛泽东来电要求坚守长春,但林彪、罗荣桓、彭真等东北局领导经过讨论,还是决定撤出长春,继续向松花江以北进发。
"我们必须保存有生力量。" 林彪在会议上强调。
如果死守长春,很容易就被敌人瓮中捉鳖。
并且,城市巷战并非我军长处。
在林彪部队撤退的同时,国民党军如潮水般涌了上来。
杜聿明也跟随先头部队到达四平,他站在四平城头,望着北方,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就像贪婪的猎豹看着即将到嘴的猎物。
杜聿明是国民党军中罕见的虎将,抗战时指挥昆仑关战役,率部硬撼日军精锐第 5 师团,攻坚冲锋悍不畏死。
"林彪跑不了多远,给我追" 杜聿明向部下下达了追击命令。
伤病和疲惫,极大拖延了民主联军的行进速度。
而杜聿明调集了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新1军、新6军、第 71 军等,兵分三路向北急速追击。
三支部队总计约7 万余兵力,是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的 "钢铁拳头"。
其装备之精良,远超同期国内军队,堪称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作战力量。
国民党军的追击异常凶猛。
他们利用机械化优势,几个人坐上一辆吉普车,带上一门炮就可以在公路上向撤退的东北民主联军炮击。
国民党军采取了全新的战术,他们以坦克为先导,步兵紧随其后,每天发动波浪式进攻。
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装甲部队的突击作用和火力优势。
并且国民党军还动用了大量空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形成立体作战体系。
在坦克和飞机的掩护下,国民党军队大胆分兵,沿铁路公路冒进,没有丝毫顾忌。
这种打法让东北民主联军防不胜防,损失惨重。
林彪的部队狼狈撤退,沿途不断有士兵掉队、投降或被俘。
罗荣桓后来回忆说,这种惊险狼狈的情况,他在八年抗日中都未曾经历过。
5月23日,国民党军占领长春。
随后,杜聿明命令部队继续北进,目标是哈尔滨。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最让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作战科科长王继芳叛变投敌,向国民党交代了我军的伤亡情况和下一步作战计划。
这个叛变事件让杜聿明如获至宝。
他立即调整追击策略,要求新 6 军等部以机械化部队为先导,兵分多路以平行纵队加速迂回包抄,试图切断东北民主联军向松花江撤退的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