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季诺——俄国的一个小村庄,位于科洛恰河的左岸,博罗季诺周围只有星星点点的松树和桦树。北面是从斯摩棱斯克去莫斯科的新大道;南面则是老路。广袤的平原为即将到来的大会战提供了主战场。
1812年9月5日,拿破仑的大军在这个距离莫斯科只有120km的小村庄安营扎寨,库图佐夫也丝毫不敢怠慢。此次大会上关乎着整个战斗的局势。
这场战斗对双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俄人无法忍受法军的长驱之路,他们是要与法军决一死战,以雪前耻。
而对于拿破仑来说,这种大会战无疑是他想要看到的。通过大会战歼灭俄军主力,然后占领莫斯科,从而逼迫俄罗斯媾和。这就是他想要得到的结果。
9月3日,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亲率11万俄军和600余门火炮,严阵以待。其后几天中,米洛拉多维奇率领的援军和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民兵也相继 抵达战场。
大音希声,大巧无工。一个是军事天才,另一个则是年过六旬的久经沙场的老将。在这广袤的平原之上,一切伪装和欺诈,都已无济于事。双方严阵以待,摆在对面的,是那一门门冰冷的火炮。所有的战略和战术在这一刻都比不上将士顽强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也就注定了这将是一场洒满热血的残酷战斗。
9月7日早上6点30分,拿破仑一声令下,法军率先发动了总攻。此战法军投入了594门大炮,俄军更是高达624门。这是自火炮发明以来,最为残酷的一场火炮大战。这些由钢铁铸造的吐火猛兽,轻易的就可以将数名战士的盔甲击碎。火炮的发明大大的提高了战争的效率,但是杀戮血腥也随之而来。
炮兵应当视火炮如同生命,炮在人在,炮毁人亡。沙皇亚历山大还特意I叮嘱:“不得将丢失火炮的炮兵连长列入嘉奖名单”。
让所有炮兵连向我确认,直到敌军真的骑上(你们的)火炮才能离开。通告连长 和军官们:他们必须坚持到敌人进入霰弹 最近射程内再开火,这是确保我们不让出 每一步阵地的唯一方法。即使放弃火炮,即使他们夺走你们的装备,也要在近距离上射出最后一轮霰弹!就算此后被敌军俘获这样的一个炮兵连也会给敌军造成足以弥 补火炮损失的伤害。——炮兵主任库泰索夫少将发布的军令
这道命令看似残酷,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却是常态。并且炮兵如果能够在近距离上发射几轮具备破坏性效果的霰弹,给推进中的敌军造成严重损失,继而钉死火炮,让人员撤离战场,他们就不注重己方的火炮损失,因为随后他们就可以轻松的获得对方的火炮作为补给。
博罗季诺会战之中,俄军展现了“守”的极致,那么法军则是将“攻”的发挥到了极致。俄法两军中匹配的最多的是6磅的加农炮,但是在12磅重炮上,俄军数量上占优,且他们有更多弹道较为平直的曲射火炮。法军虽然质量上不如俄军,但是法军携带了大量3磅、4磅的团炮,加上作战经验丰富的炮兵将领,让法军取得了组织以及技术上的优势。
英勇无畏、久经沙场的法军炮兵,利用火炮以及步兵的协同作战,还是取得了一定的领先优势。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以及巧妙的利用地形,将火炮推进距离俄军只有200米的地方。如此近的距离,大大提升了火炮的命中率。
面对12磅以上的重型火炮,则是采用火力压制的办法,迫使一个又一个的俄军炮兵接连退却。
而且当时俄军采用的补充弹药的方式是让炮兵连整体后移补充弹药,而法军采用的则是弹药车来回输送弹药的方式,这种方式大大的提升了弹药的补充速度,使得法军在某一点上占据了绝对的数量优势。
米塔列夫斯基后来回忆道:“当我们到达现场时,一个部署在那里的重炮连很快就后退了,另一个连上前部署到同一位置,它尚未展开阵形、卸下前车,数百发敌军炮弹就已飞往那里。人和马真真切切地被屠宰,前车和弹药车碎 片横飞……射出大约五发炮弹后,这个连放弃了阵地,另一个连抵达同一位置,蒙受了同样的命运……一个接一个部署在我们右侧高地上的炮兵连能够对五十乃至一百门敌军火炮做什么呢?”
就这样,法军凭借更为丰富以及有效的战术,还有近乎疯狂的“大炮冲锋”战术,在俄军步兵的队形之中犁出了一道道血肉沟壑,一个又一个俄国大兵倒在血泊之中。
据俄军档案记载:在9月5—7日俄军共有4.4万人阵亡、受伤和失踪,损失 了23名将军,许多兵营剩下不到200人。防守巴格拉季翁堡的6个掷弹兵营最后仅剩300名幸存者。守卫拉耶夫斯基堡的第七军也只剩下700人。
法军虽然取得了明面上的优势,但是在这样的火炮对攻之战,所谓的优势都是用士兵的性命换来的。法军在9月5—7日间损失了大约3.5万人,其中还包括超过49名将军。法军的阵亡的将领足足是俄军将领的两倍之多。
法军在此战中也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虽然取得了些许优势,但是自己也是元气大伤。也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拿破仑本人后来也回忆道:“在我一生的作战中, 最令我胆战心惊的,莫过于莫斯科城下之 战。作战中,法军本应取胜,而俄军却又博 得不可战胜之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