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讨论网约车司机到底赚不赚钱,甚至有声音认为 “网约车不赚钱” 只是司机为了不让更多人入行编造的谎言,毕竟确实有司机分享过实打实的高收入:
准备三个手机,一个手机挂两个平台,跑六个平台,每天流水五百多,一个月里有一半时间能达到七八百,旺季时更是每天流水八百多,一个月休息四天,总流水能到一万五到两万,扣除每月九百的电费和四千五的车租,净收入也有一万多

这让不少人觉得正经肯努力的司机月收入基本都能一万五往上走,只有少数人才只能拿到七八千到一万。
但事实真的如此绝对吗?
其实光鲜流水背后,司机的实际收入还得扣除一系列隐性支出,这往往是外人看不到的。
比如自己买车跑的话,车辆保养费用,营运车辆的年保养费能达到五千到八千元,是普通私家车的两三倍,轮胎、刹车片等损耗也会加速,而纯电动网约车的成本压力更突出 —— 现在一台符合平台要求的主流纯电动车办下来要十五六万,新车落地第一年折旧就可能达三四万元,电池 3 年左右需要更换,月均摊成本就得一千五百元。
再加上营运车辆必需的商业险,比私家车贵 50%,年均要一万二到两万元,合规化改造还得额外花数千元,这些都是每月固定要分摊的成本。再加上偶尔的违章罚款、突发维修等支出,都会进一步稀释净收入。
更关键的是,2025 年网约车行业的饱和态势并没有缓解,反而在部分城市愈演愈烈。长沙、三亚、东莞、珠海等多个城市都相继发布了行业饱和预警,明确提醒市场已经人满为患。
而且平台的 “一口价”“特惠单” 模式依然普遍,但更多时候这类订单让司机收入接近运营成本,更让人困扰的是,有些司机即便关闭了相关选项,但面对一关就没单的情况,也坚持不了太久就会重开。
那些少数能维持高流水的司机,背后的付出远比外人看到的要多。想拿到高流水,必须抓住高峰时段和长单,北京有司机分享,节假日期间旺季时每天跑 15 到 16 个小时流水才能破千元,淡季同样时长流水会降到五六百元;就算是三四线城市,全职司机也得靠早高峰 7-9 点、晚高峰 17-20 点多接单,这两个时段单量能比平峰期多 60%。这种高强度工作不仅透支健康,收入还受季节、订单波动影响,旺季的高收入并不能代表全年稳定水平,很多司机淡季时连成本覆盖都有些吃力。
所以说,“网约车不赚钱” 还真不是司机为反内卷编造的,不如说这是多数司机面对行业内卷、成本高企的真实处境,而“努力就能月入一万五” 也只是极少数人的情况。高收入案例更像是需要多重条件加持的 “幸存者偏差”。
想要入行的人或者在观望的局外人,更该理性看待这份职业的收益与付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