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起来了啊!特朗普要单开一桌搞两国联盟,默茨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表示不想被当盘菜端上桌子。

10月30日釜山会晤期间,特朗普和德国总理默茨来了一次隔空交锋。
先是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G2峰会即将召开!”暗示全球格局将进入中美主导的时代。紧接着万里之外的柏林“德国高科技议程”启动仪式上,默茨就于演讲中高呼:“我们欧洲,决不能让美国和中国独自决定技术未来。”
属实没想到,对于特朗普的冒犯,人家印度都还没有发话,德国这边先破防了。不过默茨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因为特朗普这番表态直接戳中了德国的敏感神经——作为欧盟经济的“发动机”,德国长期依赖美欧同盟体系维护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而特朗普的“单开一桌”,意味着德国可能被排除在新一代技术规则制定的核心圈之外。
换而言之当美国选择绕过传统盟友与东大“单开一桌”,曾经稳居西方阵营核心的德国,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被时代浪潮边缘化的恐慌。
这种担忧背后,是德国对自身战略定位的深刻不安。自二战后,德国始终在美欧框架内寻求发展空间,通过融入西方阵营实现了经济复苏与国际地位提升。

但“G2”构想的提出,意味着传统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可能被重新定义——当美国将东大视为“平等的对话者”,德国等欧洲国家的话语权自然会被稀释。
更关键的是,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决定未来的战略领域,德国正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局面,而中美主导的技术格局,可能让德国失去最后的追赶机会。
默茨的担忧绝非政治作秀,而是源于“G2”时代对德国国家利益的切实威胁,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第一重冲击:工业优势的瓦解风险。德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端制造,从汽车工业到精密机械,从化工产品到医疗器械,“德国制造”长期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顶端。但这一优势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一是美欧主导的技术标准体系,二是稳定的跨大西洋市场联盟。
如今,中美在5G通信、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都在积极推动符合自身利益的技术标准。
一旦中美达成某种程度的技术共识,德国企业将面临“二选一”的尴尬境地。要么投入巨资改造生产线以适应新标准,要么被排除在全球最大的两个市场之外。

2024年数据显示,德国汽车工业对中美市场的依赖度高达42%,这种“两头在外”的产业结构,使其在“G2”格局下格外脆弱。
第二重冲击:能源转型的雪上加霜。德国早已将“能源转型”作为国家战略,试图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碳中和”目标。但特朗普政府的能源政策却与此背道而驰——美国不仅加大页岩气开采,还积极推动全球能源市场的“美国化”,而中国在光伏、风电、储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已形成对德国的“降维打击”。
当中美在能源技术领域展开合作或竞争时,德国原本引以为傲的西门子风电、博世储能等企业,正面临市场份额被挤压的困境。

欧盟领导力的空心化。德国一直以欧盟“领导者”自居,试图通过整合欧洲资源提升国际话语权。但“G2”构想的提出,直接削弱了德国在欧盟内部的谈判地位。当中美成为全球事务的主要决策者,法国、意大利等欧盟成员国可能会寻求与中美直接对话,导致欧盟的集体行动能力进一步下降。
2025年欧洲理事会的一项内部调查显示,已有63%的成员国认为“应重新评估与中美关系的优先级”,这意味着德国苦心经营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可能在“G2”时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尽管默茨态度强硬,但现实却给了德国一记响亮的耳光。“G2”时代的到来并非特朗普的个人臆断,而是全球力量对比演变的必然结果,而德国的反对终究只是“螳臂当车”。

首先从实力角度出发,中美的实力优势,早已奠定了“G2”格局的基础。据2024年IMF数据显示,东大GDP约19万亿美元,美国则是接近30万亿美元,两国合计占全球GDP的43%,而德国仅为4.3万亿美元,不足东大的四分之一、美国的六分之一。
在军费开支方面,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中美两国2024年军费总和超过1.3万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额的58%,德国军费仅为570亿美元,甚至不及美国军费的零头。这种悬殊的实力差距,决定了在全球规则制定中,德国难以拥有与中美抗衡的话语权。
更关键的是,中美两国的经济韧性与产业完整性远超德国。东大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涵盖了小到螺丝螺帽,大到航母飞机的几乎所有门类不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更是超过30%。而美国则在高端制造、金融科技、军事工业等领域保持绝对优势,两国形成了“制造+创新”的双引擎格局。

相比之下,德国经济过度依赖汽车、化工等传统产业,在新兴产业领域布局滞后,这种结构性缺陷使其在中美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只能扮演“追随者”而非“引领者”的角色。
其次在决定人类未来的战略技术领域,中美两国已形成“双寡头”垄断格局,德国早已失去先机。美国彭博社2025年10月的报道显示,在中美联合科研项目中,东大主导的比例已达45%,较2010年提升15个百分点,预计到2030年,在人工智能、半导体、能源及材料科学等8个关键领域,中国将与美国实现主导地位持平。
这意味着,未来的技术规则将主要由中美两国共同制定,德国等欧洲国家只能被动接受。而当技术创新的“第一梯队”只剩下中美两国时,默茨“不让中美决定技术未来”的表态,更像是一种无力的呐喊。

最后德国的“败家操作”也加速了自身的衰落。如果说外部竞争是德国面临的挑战,那么内部的决策失误则是加速其衰落的“催化剂”。
2025年10月25日,德国巴伐利亚州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的两座冷却塔在定向爆破中轰然倒塌,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宣告了德国核能时代的正式终结,更标志着德国的能源危机雪上加霜。
更荒谬的是,为了弥补能源缺口,德国不得不重启煤电并加大天然气进口,这不仅使其“碳中和”目标沦为笑柄,还让能源安全受制于俄罗斯和美国。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德国的工业发展自然难有起色,曾经踌躇满志的工业4.0都快成0.4了。

德国的弃核决策,本质上是政治正确压倒经济理性的典型案例,这种“败家操作”使其在中美主导的能源转型浪潮中彻底掉队。此外,德国在移民政策、财政紧缩等问题上的争议,也加剧了社会分裂,内耗不断的德国,已无力与中美在全球舞台上展开全面竞争。
德国的焦虑并非个例,而是整个西方世界面临的集体困境。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列强凭借技术优势和殖民扩张,长期占据全球权力中心,但这种格局正在被彻底打破。
总结来说,时代变了,世界中心该换了。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当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的冷却塔轰然倒塌时,它不仅象征着德国核能时代的终结,更象征着一个旧世界秩序的落幕。

默茨的担忧可以理解,但历史潮流不可逆转——“G2”时代的来临,不是中美强加给世界的选择,而是全球力量对比演变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