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婚姻,可以满是爱情,却缺乏安全感吗?
这个问题,在我亲戚她的婚姻里,得到了一个令人心疼的答案。
他们是我见过恩爱的夫妻之一,即便隔着上千公里,那份爱意也能透过屏幕溢出来。但也是这个家,藏着一笔外人看不懂,连他们自己都不敢细算的糊涂账。
她是县城在编教师,月薪4500;丈夫在青岛,月薪一万五。那套安在县城的婚房,月供却是她用她那份微薄的工资在硬扛。
我们都替她不值,她却说,这是为了爱情的纯粹。
不谈钱的家,像一间精心布置的样板房,看着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人气。
每天的视频通话,是这个家热闹的时刻。他们分享今天吃了什么,办公室里发生了什么趣事,眉眼间的爱意做不了假。
可电话一挂,这份热闹就迅速冷却。我能想象,她面对的是出租屋里一盏孤灯,而电话那头的丈夫,面对的是异乡都市的万家灯火。他何尝不是在承受着一份孤独? 他之所以背井离乡,是因为那份高薪的工作,只能在大城市找到。那份一万五的月薪,是他为这个家的未来,押上的全部赌注。
日子就这样,变成了两条平行的深情。 她的账本很简单:工资-房贷-日常开销。而丈夫的账本,则是一片迷雾。她不知道他具体的工作压力,不知道他应酬后的疲惫,更不知道他独自规划未来时的茫然。他们各自为这个家付出,却从未真正并肩。
那个被月供捆绑的房子,成了讽刺。它既是奋斗的目标,也是无法回归的痛点,一个沉甸甸的、关于家的符号。
我们很容易把责任归结于她的傻,或是丈夫的不体贴。但当我真正走进她的内心,才发现,这盘棋局远比想象的复杂。
她的执拗里,藏着一种悲凉的精明。
一个从小没被好好爱过的女孩,渴求的,不是虚无的承诺,而是能攥在手里的东西。爱可能会变,人可能会走,但白纸黑字的房本和自己还贷的银行流水,不会骗人。 她不是在倒贴爱情,她是在用这种笨拙的方式,给自己千疮百孔的人生,买一份昂贵的保险。
对一个从废墟里爬出来的女孩来说,抓在手里的砖头,远比画在天上的彩虹更真实。
而那个沉默的丈夫呢?他又何尝不是被困在自己的角色里。
或许对于一个同样出身普通家庭的男孩来说,“我养你”不是一句情话,而是他能给出的、笨拙也真诚的担当。 那份一万五的月薪,就是他写给妻子的情书。他或许觉得,把这封情书背后的辛酸与计算掰开揉碎了谈,是对这份感情的亵渎。
你看,这不是一个谁亏谁赚的故事。这是一个内心缺安全感的女孩,遇到了一个不懂如何表达脆弱的男孩。他们都用自己以为是好的方式爱着对方,却在中间隔出了一道墙。
这道墙,看似保护了爱情的纯粹,却也隔绝了真正的同甘共苦。当一个家需要靠留一手的默契来维持时,这本身就是比较大的风险。
我没再劝她什么。因为我知道,真正拦住他们的,不是技巧,而是恐惧。
只是偶尔会想,如果那堵墙能有一个小小的突破口,该有多好?那个开口,不需要多么激烈,或许,只需要一句柔软的问话。
它可能是在某个看新闻的夜晚,妻子轻声说:“老公,我不是查岗,就是近看新闻有点怕。咱家抗风险的钱都准备了吗?我觉得咱俩都得知道在哪,万一有急事,也能互相有个底。”
它也可能是在某个疲惫的周末,丈夫主动说:“咱们这样两地分居也不是长久之计。坐下来,当回‘战友’吧,一起把未来几年怎么走,钱怎么规划这场仗打好。”
甚至可以是在某个憧憬未来的时刻,一起抬头看天:“别光低头挣钱了,咱也抬头看看。把梦想清单列出来,看看哪些是能一起实现的,然后倒推一下需要多少钱,不是很有意思吗?”
生活没有剧本,故事也没有奇迹。
但前两天,她突然给我发来消息:“小姨,我昨晚给他打电话了。”
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
她说:“没聊太多,我就问了一句,咱们家那张存着应急钱的卡,你放哪了?万一有事我好找。”她说,她老公在电话那头愣了一下,然后就告诉她了。
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很平静。
她在微信里打字给我说:“挂了电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好像心里堵了很久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松动了一点点。”
看到这,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那块石头还在,那笔糊涂账也还没算清。但那个五分钟的电话,就像在满是灰尘的窗户上,悄悄地、用力地,擦开了一道小缝。
光,就从那里照进来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