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光伏项目大瘦身背后:平山县的绿色转型辩证法

那一年,光伏指标如同春日的杨絮漫天飞舞。平山县一口气签下三个集中式光伏项目,规划装机容量120MW,田野间仿佛即将铺开一

那一年,光伏指标如同春日的杨絮漫天飞舞。平山县一口气签下三个集中式光伏项目,规划装机容量120MW,田野间仿佛即将铺开一片蓝色的海洋。程耀新能源的工人们测量土地时的脚步声,惊起了麦田里的麻雀。

四十年后,当我以能源规划师的身份重返平山,在县政府的公告栏里,看见那三个曾经轰轰烈烈的项目,如今静静地躺在"拟取消清单"里。与行唐县、赞皇县一起,三地共砍掉356MW的光伏指标,相当于削去了半个中型火电厂的规模。公告纸在风中微微颤动,像极了当年我们撕掉的过期蓝图。

记忆中的光伏热潮来得快去得也快。程耀新能源那三个项目从立项到取消,始终没能走出图纸阶段。现在想来,当年那种"见地就占、有指标就上"的粗放发展,就像少年人不管不顾的初恋,热烈却难以为继。县能源局的旧同事老李告诉我,现在的新规则很明确:要么真正并网发电,要么给高质量项目腾地方。

走在板桥口村的菌棚间,黑木耳在阴凉处静静生长。村支书指着棚顶说,他们正在试验"菌光互补"的新模式——光伏板距地面抬高三米,下面照常种植经济作物。这种精细化利用,与当年那种简单圈地式的光伏开发形成鲜明对比。我想起程耀新能源那三个被砍的项目,都是传统的集中式地面电站,要占用大量耕地。

县发改局的资料显示,平山现在更青睐分布式光伏。就像老木匠懂得量材取用,他们把光伏板安装在农户屋顶、养殖场棚顶,不额外占用一寸土地。这种转变让我想起父亲那代人从开荒种田到精耕细作的过程,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养活的人更多了。

在岗南水库边,我看见新落成的渔光互补项目。光伏板架设在水面上方,下面依然可以养鱼。这种立体开发模式,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是单纯光伏发电的三倍。负责项目的工程师小张说,现在每兆瓦指标都金贵得很,必须"榨"出最大价值。这让我想起年轻时在东北林区,老师傅们连树皮都要收集起来造纸。

取消低效光伏指标的过程,就像园丁修剪果树枝条。表面看是减法,实则是为了更好的生长。平山县能源办的报告显示,虽然总装机规模暂时缩减,但度电土地消耗量下降了40%,电网消纳率反而提升到95%以上。那些被清理的指标,正在等待更适合的新主人。

黄昏时分,我路过当年程耀新能源计划建站的荒地。如今那里长满了柴胡等中药材,几个村民正在田间除草。他们告诉我,这些药材是跟药厂签了订单的,收益比租地建光伏还高。晚风吹过药田,掀起层层绿浪,恍惚间我好像看见了另一种可能性的光芒。

离开平山前,我去看了西柏坡的光伏长廊。那些沿着山坡错落布置的太阳能板,与纪念馆的红墙相映成趣。讲解员说,这是"红色旅游+绿色能源"的示范项目,既发电又成景观。我想,发展新能源或许就该这样,不是简单的规模竞赛,而是与当地肌理深度融合。

回程的列车上,翻着平山县最新的能源规划,那些被取消的项目代号已经变成了一串冰冷的数字。但在这背后,我看见的是一个县域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取舍。就像人生总要告别某些执念才能轻装前行,地方发展也需要勇气打破路径依赖。当光伏产业告别野蛮生长,或许正迎来真正的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