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79年万炮轰谅山,野战炮推上主街平射,许世友:一间房子都不留

1979年3月1日上午9时30分,中越边境突然升起三发红色信号弹。紧接着,数百门火炮同时怒吼,整个谅山市区瞬间被硝烟吞噬

1979年3月1日上午9时30分,中越边境突然升起三发红色信号弹。紧接着,数百门火炮同时怒吼,整个谅山市区瞬间被硝烟吞噬——这场被军事学家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的战役,创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最猛烈的炮火密度纪录。

谅山不仅是越北门户,更是河内的最后屏障。这里地势险要,自古就有"下谅山而越王降"的说法。

越军在此部署了精锐的第3师和多个地方兵团,依托奇穷河两岸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吹嘘要"坚守三个月"。

更关键的是,越军在谅山战役初期使用了化学武器,这是非常恶劣卑鄙的行为。许世友将军在接到前线报告后震怒,当即下令:"拂晓攻击,一间房子也不能留!"这个著名的命令,既是对敌军违反国际法的回应,也是要彻底摧毁越军抵抗意志的战略决心。

3月1日至4日的谅山战役,创造了多个战争纪录:

我军集中了19个炮兵营,包括66式152毫米加榴炮、59式130毫米加农炮等重火力。在总攻开始后的30分钟内,就有上万发炮弹倾泻在谅山。

最令人震撼的是,由于城区巷战需要,我军首次将野战火炮推上主干道进行平射。66式加榴炮在距敌工事仅500米处直瞄开火,这种本该在数十公里外作战的重炮,就这样在街道上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

"一间房子都不留"看似残酷,实则蕴含深刻战术考量:

首先,这是对付巷战的最有效手段。越军将每个房屋都改造成火力点,传统步兵攻坚必然付出巨大代价。用炮火夷平建筑,反而减少了双方伤亡。

其次,这彻底瓦解了越军的心理防线。当越军发现他们依仗的坚固工事在炮火中化为废墟时,士气迅速崩溃。

更重要的是,这种震慑战术加速了战役进程。在炮火掩护下,我军步兵仅用三天就完全控制谅山,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四十八小时。

谅山战役留给后世的,不仅是许世友将军那句铁血名言:

从战术层面看,它重新定义了城市战的模式。此役证明,在特定情况下,"毁灭性打击"比"精确清除"更有效率。后来美军在费卢杰战役中也采用了类似战术。

从战略层面看,它展示了有限战争的精准把控。我军在达成战略目标后立即后撤,既展现了雷霆手段,也体现了政治智慧。

这种控制战争规模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大国智慧。

这场战役不仅彻底粉碎了越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作战能力。当许世友将军说出"一间房子都不留"时,他其实是在宣告:任何威胁中国边境安全的行为,都将遭到毫不留情的反击。

四十五年过去了,谅山的炮声依然在警示我们:和平需要实力来捍卫,而敢于亮剑的勇气,永远是一个伟大民族最坚实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