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后,印度人口可能是中国的三倍。”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像一句耸人听闻的标题党,那么你可能低估了人口学家梁建章的分量。
他是携程的创始人,更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一个从企业和学术双重视角判断未来趋势的一线实干家。
他说这话,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基于他长期研究模型的严峻现实判断。他的推演,有数据、有逻辑,更有令人不安的警钟。

这不仅仅是谁人更多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国家命运的深层裂变。
2023年5月,在他的新书《人口战略:人口如何影响经济与创新》发布会上,梁建章直截了当地指出:如果中国不尽早系统性干预,到2063年左右,印度人口可能达到中国的三倍 。
听起来夸张?不好意思,这并不是个假设,而是一种基于现在趋势延续得出的“惯性演算”。
这四十年,决定不了历史的长度,却足够重写一个国家的走向。

让我们先把目光拉回到现实。
截至2024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总人口的21%以上。
这个比例将继续上升,预计到2035年突破30%,2050年超过65岁以上人口占比也将接近30% 。
如果说国家的社保和医保体系是一池“水库”,那么情况很清楚:“进水”的年轻劳动力正在锐减,“放水”的老年人持续增长。
换句话说,这是一笔规模空前的“刚性负债” ,而且还没有任何可能赖账的空间。
这笔债务不是财政预算上的数字,而是未来你我养老、就医、日常保障的实际成本。
问题是,中国的“偿债能力”正在被同步削弱。

劳动力的退潮才是真正可怕的事。
目前,我们的劳动人口还有8亿出头,到2050年将萎缩至7.5亿,甚至更少。
这不是抽象经济学里的图表,而是实打实的现实——工厂没人、办公室空转、创新熄火、消费萎缩。
不要幻想养老金永远发得出来,当“注资者”越来越少,而“提款者”越来越多,再强悍的制度都撑不住。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和那些高速列车一样,人力资产的“再投资”需要长时间的计划和沉淀。但现实是,我们生不起孩子了 ,甚至连想都不愿意想。
是什么把这个最原始的“愿望”变成一种高昂的社会奢饰品?
答案几个字:压力山大,回报可疑。
房价 ,成了年轻生育的头号避孕药。有多少年轻人把婚姻变成了一个房本上的数学难题?
教育开销 ?从幼儿园到大学,如同一个“无底洞”,把家庭的积蓄一层层掏空。
再加上对女性而言,怀孕生子不只是家庭选择,而往往意味着职业轨迹的脱轨。

“996” 工作制度用时间剥夺了他们对生活的掌控感,让“谈恋爱”都成了奢侈活动,更别说育儿这种需要持续投入十五年以上的长线项目。
一边是生育代价高得令人窒息,另一边是配套保障几乎为零。
你凭什么期待一个本就负重前行的年轻人,还愿意把自己的生活压进下一代的赌局?
再看看印度。
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对邻国多羡慕,但这回,它成了一面真实得有些扎眼的“镜子”。
印度目前的生育率约为2.05 ,其人口从未经历过中国那样的抑制政策。

一座堪称“完美金字塔”的人口结构,让印度拥有源源不绝的年轻劳动力,这种“人口红利”成了其发展潜力的重要砝码。
联合国预测:2064年印度人口或达到17亿的峰值,远超中国人口规模。
在人口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印度也在逐渐吸引产业转移、外资进入。虽然其基础设施和就业问题非常严重,但它至少给了未来一些“想象空间”。
这就是梁建章口中那句“三倍”的寒意来源——不是印度太强,而是我们在迅速失去“底盘”。
再退一步,回看历史。

中国曾经因为“独生子女政策”一度被不少国家赞为控制人口的“模范”。
但这项政策留下的后遗症远比我们预想严重得多。
一是性别比严重失衡 。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男女婴比例高达119:100,这种不均衡直接影响对未来婚姻和家庭稳定性的支撑。
二是家庭结构变为“一对夫妻+四个老人+一个孩子” 的“倒金字塔”,减弱了社会资本的再生功能。
三是国家的未来想象力被“年龄化”消解了 。年轻人是创新的核心,他们数量的锐减,是整个社会精神活力、探索边界的最致命损失。
技术和资本可以再造,年轻人是唯一无法复制的资源 。

生育率的反弹,是个比想象更复杂的系统工程。
单靠口号和补贴没用。你想让人多生,就必须让人生得起、生得安心、生下来有价。
那不是给几千块钱的问题,是要让整套生育—育儿—教育—养老的链条变得真正支撑得起平凡人的生活。
目前那些地方性激励政策虽然遍地开花,但毫不客气地说:效果微乎其微 。
2025年,中国出生人口或将跌至700万出头 。
与此同时,今年第一季度的结婚登记量还在下滑,这两条数据几乎锁死了一个预言:未来人口结构的恶化不是假设,而是现实。

所以问题不是生几个孩子,而是我们到底想不想要一个有未来的国家。
当全世界都逐步进入低生育陷阱,中国所遭遇的“加速老龄化+社会结构失衡”是最陡峭的一种模式。
而印度,用它独有的“增长惯性”,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的焦虑、滞后和沉疴。
我们还有时间,但不太多。

愿哪个孩子该降生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不再掂量房价、不再害怕托育成本、不再孤军奋战在制度的缝隙里。
今天的每一个新生儿,就是四十年后撑起中国的那双脊梁。
如果我们不愿意为下一代创造条件,那就得为未来缴更重的账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