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主席语录》.)
“政治路线”,是中央确定的;但是,具体的实行、实施是地方干部;所以,一个政策能不能很好的执行,干部是决定因素。
时常听到“阳奉阴违”的话,表面上、口头上说实行中央的决定、“坚决拥护”、“完全赞同”,其实并不贯彻,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地方保护主义”。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条政治论条,是“治国是治吏”。就是把“官吏”治理好、引导好,就是最好的“治国”。
因为就算中央、最高领导人,想着把国家治理好,可是,如果下级、下属不好好贯彻、甚至胡作非为,那么,中央再好的政策,也等于“无效”。
《水浒传》中,“英雄好汉们”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以前有段时间,学术文化界曾大力批判这种“行为”,认为农民革命应该连皇帝“一起反”。
但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个历史原由的;那是因为古代的许多皇帝,确实还可以,想着民众、还很节俭;像隋文帝、宋仁宗、道光。但是,下属官员就不一样了,骄奢淫逸。而且,他们直接欺压迫害老百姓,所以,民众十分痛恨他们。至少,“皇帝”没有直接祸害百姓,因此就“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但是,还有种情况是,基层地方干部欺压人民,人民不满、痛恨,就把账记到最高领导人那里,就口出怨言。
因此,管理好官员、干部、公务员,制定法规,规范各级公务员的言行,不至于信马由缰、如洪水四处泛滥,就有利于中央的公信力。因为各级干部如果欺压迫害人民,被欺压者有可能把矛头指向中央;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不过,中央也有可能出现失误,个别政策、政治路线出了问题;比如“大跃进”、“浮夸风”。
在这种“失误”情况下,地方干部不执行中央的政策,反而有利于社会。
“打铁还须自身硬”,中央应该确保自己的政策是正确的、合理的,如果中央政策失误,将是巨大灾难,就如俗话说的“船动一尺,桅动一丈”。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的时候还是很复杂、甚至发生矛盾对立;一是地方和中央能保持一致、联系密切;二是地方和中央发生严重矛盾,地方抵触中央的政策、甚至搞“割据”;三是不远不近、不温不火。

像如“单干”时期,中央要求“包产到户”、“家庭承包”土地,绝大部分农民是欢迎的、拥护的;但是,“中间部分”、各层地方干部抵触中央的路线政策、搞“顶牛”。
蒋介石国民党时期,“中央”基本没有什么权威,“地方”出现军阀、搞封建割据。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有“传统”的;发生过许多次“地方小朝廷”,还称王称帝。
在民国时期,还一度出现了许多人要求“地方联省自治”。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疆域广大、情况复杂的国家来说,还是“大一统”为好;如果地方政府的权限太大了,不利于国家统一。
当然,如果过于“中央集权”,这样也不好,就打击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如果认为,中央政府通过地方政府、和人民“发生联系”,这也太绝对、太极端了。而是应该中央直接和人民发生各种联系、政务公开;尤其是现在通信、网络发达,中央完全可以直接传达给民众,能公开的政令、最好公开。这样,就可以实现中央的“政令畅通”、防止“变质变味”,人民群众第一时间知道中央的政策路线,也有利于监督地方政府,进而造福社会,促进政治路线的贯彻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