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破解校本研修“痛点”,石景山区探索“研评转拓”模式

11月13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拓展性学习理论视角下校本研修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成果展示活动举行。作

11月13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拓展性学习理论视角下校本研修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成果展示活动举行。作为区域校本研修试点校,学校通过精品课例、教师论坛分享等形式,全景呈现8年深耕形成的“研・评・转・拓”模式,以破解小学阶段研修中顶层设计缺乏系统性、教师参与动力弱、成果转化效率低等“痛点”,为区域教研提质增效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此次活动由北京教育学会主办,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与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联合承办。

据古城第二小学分校校长何云介绍,学校自2017年起依托“十三五”“十四五”北京市级规划课题,引入拓展性学习理论,构建了“研・评・转・拓”校本研修模式。该模式以“小团队协作”为核心,打通“问题聚焦—理论导入—实践探究—多元评价—成果转化—拓展辐射”闭环,推动研修从“碎片化活动”升级为“系统性工程”,从“少数人参与”转向“全员生长”,为区域研修改革提供了清晰路径。

当天,四节精品课例同步呈现,全面展现课题引领下的“生活课堂”变革实践。语文教师屈春玉的习作课依托课文《爬天都峰》,以“如何把一件事写清楚”为核心目标,通过结构化任务驱动学生思维进阶,彰显“问题导向、研教一体”的教学智慧;美术教师董方亮讲授的《奇妙的组合》一课,打破学科壁垒,融合艺术表达与科学观察,展示了校本研修促进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的显著成果;英语教师王洪辉与商翠霞分别展示的两节英语课《I Can Dance》和《Sunday is a Big Day》,巧妙地融入游戏化设计,激发出学生们的语言学习热情,并有效达成了“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在教师论坛上,五位不同学科教师代表所在的教研组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印证了校本研修模式的实践价值。其中,数学教研组聚焦“学生空间观念薄弱”这一问题,组建跨学段研修组,通过“实践探究—成果建构”形成进阶任务链;信息教研组依托多元评价机制,不仅解决了“知识与实践衔接不紧”的问题,更带动区域同科教师开展联合教研;科学教研组提炼的“科普阅读跨学科转化法”,已通过区教研平台推广至石景山区8所小学;体育教研组设计的“五大素质训练”体系,不仅服务本校,更通过线上教研惠及山西黎城、青海玉树等地区的手拉手学校,实现优质资源跨区域流动。

8年的研修探索,让学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师学科课题覆盖率100%,累计承担市、7区级课题40余项,骨干教师比例提升至20%,获各级奖项200余人次……未来,学校还将拓展人工智能、STEAM教育等前沿领域,进一步推动研修成果向全学科、全教师、全过程渗透。

学校的实践获得了专家的肯定。北京教育学院高级研修中心主任、教授王远美表示:“学校让科研长在课堂里,这种‘源于教学、反哺教学’的生态,正是区域教研改革的核心方向。”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副院长陈绪峰希望学校依托“生活+课程体系”,深度融合“拓展性学习理论”,继续为区域教研提供更加深厚的“问题导向、扎根实践”的范本。

来源:现代教育报